【打卡人】钅一司
【打卡始于】2023年12月03日
【日精进打卡第16/45天】2024年1月16日
【今日读书】高考试题分析2021
【作者】高考试题分析2021
【用时】30分
【读书摘抄】
2020•全国Ⅱ卷
(2020•全国Ⅱ卷,3-5)巢湖平原某地人多地少,原来种植双季稻,越冬作物以油菜为主。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发展、机械化的普及和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这里多种植单季稻,收割后多不经翻耕播种收益较低的越冬作物小麦。右图为该地收割水稻后播种了小麦的农田景观,其中浅色的为稻茬。据此完成1-3题。
1.在收割水稻后的农田中播种小麦,需在田地中打沟。打沟主要是为了
A.灌溉 B.排水 C.防虫害 D.通风
2. [推测这里不经翻耕播种小麦的主要目的是
A.提高产量 B.减少水土流 C.降低生产成本 D.减少蒸发
3.近年来,该地
A.种植结构复杂化 B.复种指数提高 C.田间管理精细化 D.种田大户增多
[试题情境]
本题以城镇化发展带来的农村劳动力缺乏次背景,以一季稻后种植越冬小麦为载体,创设生活实践情境。通过打沟、翻耕的农业生产环节,探究农事活动中的地理原理,体现了试题考查的基础性、综合性和应用性。
[必备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农业生产活动中的具体环节对区位的影响,人类活动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等,应是考生必备的常识性知识。
[关键能力]
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巢湖汐我国南方水稻种植的分布区。受城镇化发展、劳动力外出务工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单季稻收割后多不经翻耕直接种植小麦,认识到其主要目的是降低生产成本。
[学科素养]
区域认知:了解巢湖地区基本的区域特征,这里为我国南方水稻种植业的种植区,而越冬作物小麦主要在华北地区种植。
综合思维:结合区域环境特征,综合分析影响当地农业生产活动及其变化的因素。
[解题思路]
第1题,与水稻相比,小麦对水分的要求低,巢湖平原位于南方地区,降水较多,为了减少涝渍灾害的影响,在稻田中修建排水沟,故B项正确、A项错误;打沟对于防虫害没有意义,C项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出,稻茬宽度很大,小麦不需要特意打沟通风,D项错误。
第2题,不经翻耕播种小麦,可以减少耕作的工序,降低生产成本,C项正确;翻耕的目的是将浅层和深层的土壤交换,提高浅层土壤的有机质含量、透气性和疏松度,同时杀死虫卵和害虫,提高产量,不经翻耕,土壤板结,透气性较差,不利于提高产量,A项错误;不经翻耕(免耕)可以减少水土流失,但是巢湖平原地区水土流失并不严重,故减轻水土流失不是主要目的,B项错误;南方地区降水多,水资源充足,农业生产不需要考虑减少蒸发,D项错误。
第3题,随着城镇化的发展、机械化的普及以及劳动力的減少,该地农田流转承包增加,规模较大的农场(种田大户)增多,D项正确;机械化程度提高,适合专业化生产,种植一种或两种农作物,种植结构简单化,A项错误;原来是种植双季稻和油菜,近年来种植单季稻和冬小麦,由一年三熟变一年两熟,复种指数降低,B项错误;由于机械化程度提高和劳动力减少,田间管理精细化程度降低,C项错误。
[答案]1.B 2.C 3.D
[失分剖析]
如果对冬小麦和水稻的种植区域及生长习性不了解,第2题很容易选错。
(2020•全国Ⅱ卷,9-11)如下图所示,乌拉尔山脉绵延于西西伯利亚平原与东欧平原之间。西西伯利亚平原的大部分比东欧平原降水少。乌拉尔山脉两侧自北向南都依次分布着苔原、森林、森林草原和草原等自然带,但在同一自然带内乌拉尔山脉两侧的景观、物种组成等存在差异。据此完成1-3题。
1.西西伯利亚平原的大部分比东欧平原降水少,是由于其( )
①距水汽源地远 ②受北冰洋沿岸洋流影响小
③地势南高北低 ④水汽受乌拉尔山脉的阻挡
A.①② B.②③ С.③④ D.①④
2.推断乌拉尔山脉东西两侧的景观、物种组成差异最小的自然带是( )
A.苔原带 B.森林带 C.森林草原带 D.草原带
3.西西伯利亚平原年降水量南北差异较小,但南部较干,主要原因是南部( )
A.沼泽分布少 B.太阳辐射强 C.河流向北流 D.远离北冰洋
[试题情境]
本组题以乌拉尔山脉及其两侧的地形区分布、乌拉尔山脉两侧自北向南然带分布图为载体,创设试题情境,考查大气环流、影响区域降水与地表干湿状况的因素、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等内容,体现了试题考查的基础性和综合性。
[必备知识]
影响区域降水的主要因素包括海陆位置、大气环流、地形、洋流等;而地表的干湿状况,除受降水量影响外,还受蒸发量等因素的影响。就陆地自然带而言,水热条件的差异直接影响生物多样性的丰富程度,水热条件越好的自然带,生物多样性越丰富。
[关键能力]
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阅读和整合图文信息,从东西方向上分析,乌拉尔山脉位于西西伯利亚平原与东欧平原之间,西西伯利亚平原大部分降水相对较少,与乌拉尔山脉阻挡了来自大西洋的水汽密切相关;从南北方向上分析,图示区域跨越的纬度较大,乌拉尔山脉两侧自北向南分布有不同的自然带,苔原带分布在纬度高的近海地带。
[学科素养]
区域认知:首先明确东欧平原、乌拉尔山脉、西西伯利亚平原三地形区的分布以及乌拉尔山脉两侧自北向南自然带的分布状况;结合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明确图示区域所处的大气环流形势;结合图文,认识到降水的东西差异与气温、干湿状况、自然带的南北差异有关,进一步分析水汽来源与乌拉尔山脉对区域降水差异的影响。综合思维:从要素综合的角度,分析影响区域降水的主要因素,综合考虑而将图示区域所处的大气环流形势下气流运动与山地地形的关系;将影响区域干湿状况差异的因素分解为降水与蒸发,并进一步思考影响蒸发的因素。从地方综合的角度,分析热量和水分对自然带形成及其生物多样性的整体影响。
[解题思路]
第1题,西西伯利亚平原和东欧平原大部分地区地处西风带,影响该区域的大部分水汽是西风从大西洋上带来的,西西伯利亚平原比东欧平原距离大西洋较远,其降水相对较少,①正确;西西伯利亚平原和东欧平原都北临北冰洋,受北冰洋沿岸洋流的影响相差不大,②错误;地势南高北低,不是影响西西伯利亚平原降水较少的主要原因,③错误;西西伯利亚平原和东欧平原的分界线是乌拉尔山脉,乌拉尔山脉阻挡了来自大西洋的水汽进入西西伯利亚平原,因此西西伯利亚平原降水较少,④正确。故D项正确。
第2题,相比较而言,苔原带的自然景观比较单一、物种数量较少,其他自然带的自然景观相对复杂、物种数量较多。由于乌拉尔山脉两侧的降水存在差异,其两侧的景观、物种受水分条件的影响而出现不同程度的差异;苔原带纬度高,蒸发弱,水分条件差异最小,故乌拉尔山脉东西两侧的景观、物种组成差异最小。
第3题,一个地区的干湿状況主要受降水量和蒸发量对比关系的影响。西西伯利亚平原的南部纬度较低,太阳辐射较强,蒸发量相对较大,在降水量相差不多的情况下,比北部地区更干燥,B项正确。沼泽分布少、河流向北流对干湿状况影响较小,A、C两项错误。由题干可知,南北降水差异较小,故远离北冰洋不是南部较干的原因,D项错误。
[答案]1.D 2.A 3.B
(2020•全国Ⅱ卷,3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研究表明,金沙江流城金矿较多,多呈带状分布并与断裂的空间分布一致。金沙江因河中有大量沙金(河床沉积物中的金)而得名。下图示意金沙江云南段。
(1)从板块运动的角度解释图示区域断裂发育的原因。
(2)简述图示区域河流多沿断裂分布的原因。
(3)说明图示区域金矿石出露较多的原因。
(4)说明出露的金矿石转变成金沙江中沙金的地质作用过程。
[试题情境]
本题以金沙江流域地质作用、金矿分布为载体,创设生活实践情境。试题结合图文材料,考查板块运动、内力作用、外力作用等知识点,侧重试题考查的基础性、应用性和综合性。
[必备知识]
岩石圈被分成六大板块,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形成不同的全球性大尺度的地貌格局,由此带动中小尺度地质构造与地形地貌的形成,我国横断山区发育的断裂构造就是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换碰撞挤压的结果。地质构造线能控制河流的水系特征,河床沿断裂构造统分布,并经过流水侵蚀成山高谷深的峡谷。外力作用主要有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流水对河床的侵蚀有下蚀和侧蚀,下蚀加深河床,侧蚀拓宽河床,形成流水侵蚀地貌;河流流出山口时,地形坡度降低,流速減缓,泥沙、各类矿物相对富集,形成沉积矿藏。[关键能力]
取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根据文字材料“金矿较多,多呈带状分布并与断裂的空间分布一致”。可以建主金矿与断裂之间的空间分布联系,根据图中河流流向呈现的分布状态(时而顺直、时而急转陡弯,穿行在高山峡谷中),推测河流与断层地质构造的关系,进而深入推测金矿分布与断层构造存在的空间联系。
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解释原因、简述原因、说明原因、说明过程”,四个设问均要求阐释问题,需要考生能在短时间内快速组织答案,清晰地呈现出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逻辑关系。
[学科素养]
综合思维:从地方综合的角度,解释板块运动对横断山区地质构造的影响;从要素综合的角度,说明地质构造对水系特征的影响、水文要素对矿藏形成的影响。区域认知:从区域联系的角度,分析板块碰撞挤压对区域的影响,使得区域在板块挤压作用下形成断裂。
[解题思路]
第(1)题,金沙江流域地处横断山区,横断山脉是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碰撞挤压而形成的,当板块的挤压超过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层破裂产生断层。
第(2)题,在岩层断裂处,岩石的错位、摩擦会使岩石破碎,更容易在流水侵蚀下形成河谷,发育河流。
第(3)题,由材料可知,金矿的分布与断裂的空间分布一致。在断裂处,容易发育河流,横断山区山高谷深,河流下切侵蚀显著,切穿的岩层多,金矿出露得较多;横断山区河谷多,河流数量多,金矿出露的范围广。
第(4)题,注意设问是沙金形成的地质过程。首先山区出露的金矿石被风化、侵蚀进入金沙江,然后在河水的搬运和磨蚀作用下,金矿石粉碎成金沙,最后随着河流流速减慢,搬运能力下降,挟带的金在河床不断沉积,富集形成沙金。
[答案]
(1)受印度洋板块向亚欧板块挤压的影响。图示区域处于从青藏高原(我国地势第一级阶梯)向云贵高原、四川盆地(第二级阶梯)的过渡地带,构造运动活跃。板块(地壳)运动的压力超过这里岩石的承受能力,断裂发育。
(2)断裂沿线岩石破碎,易受流水侵蚀,发育河流。
(3)金矿与断裂空间分布一致。图示区域山高谷深(地壳拾升,河流深切),河谷出露的岩层较多,金矿石出露的概率增大;河流较多,金矿石出露的空间范围增大。
(4)金沙江及其支流两岸出露的金矿石,在外力作用下风化,或崩塌、破碎,随流水进入金沙江。金沙江比降大,水流急,搬运能力强,磨蚀矿石,使矿石进一步破碎。当河流流速减小时,河水挟带的金在河床不断沉积、富集,形成沙金。
[失分剖析]
不能对区域断裂与板块之间建立空间联系,缺乏区域的空间联系,是不能正确解释第(1)题的原因;断裂沿线岩层破碎,容易被流水侵蚀形成河谷,体现出地质构造线对水系要素的控制作用,不能体会其内在联系是第(2)题失分的原因;金矿石出露较多,需要发散思维,思考多要素的影响,考生难以全面思考、思维的深度不够,不能从整体性的角度解释地理事象问题,是第(3)题失分的原因;沙金是外力作用的产物,对外力作用的过程没有完整的认知,会造成第(4)题失分。这些都反映出考生对基本地理原理和过程的理解不到位、不深刻。
【读书思考】
只有高考真题最接近下次高考题真题的,材料中每个字,每个词,每个数字,每个符号,每个图例,都要好好提取信息!挖掘材料中隐性的信息,构建地理知识体系,提高地理逻辑推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