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反被聪明误!
这可能是人生最大的悲哀之一。
从小到大,特别是在高考以前,我一直是周围人眼中的聪明孩子:记忆力好、反应还快,平时上课时各种知识老师一讲好像我就懂了,俨然就是别人家优秀的孩子代表,可一到大考却往往折戟沉沙。
踏入社会后,也看到生活中、微信群里经常能见到各类和我一样的“聪明”人,他们言谈举止间高屋建瓴,各种新知、理论、流派可谓是信手拈来,指点江山、激扬文字,那给人的感觉就是大神一样的存在,可现实中却是那种还在温饱线挣扎的普通社畜。
最让人不能接受的事实就是:那些我看不上眼的身边人,他们可能不懂得那么多的所谓知识,什么国际形势、内政外交、管理模型、人性素养等等,感觉认知也不是特别高,聊天都聊不到一块的那种,但事实是人家就是过得比我好啊:可能家成业就,衣食无忧,生活幸福,现实啪啪打脸总是毫不留情的!这就让我这样“聪明”的人特别郁闷。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结果不会陪我们演戏,像我这样的所谓聪明人过得不好这是无法回避的现实。痛定思痛,反思一下问题可能出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很多时候我觉得自己聪明,觉得自身条件优越,是自我感觉良好,是活在自己很牛逼的虚幻里;然后加上眼高手低,认为自己聪明,所以就觉得没必要花那么大力气去行动,指手划脚的时候多,躬身行之的时候少,不肯付出努力,不能够脚踏实地,导致很多事要么半途而废,要么干不成事,不成功就是必然的。《蜀之鄙有二僧》的故事就是最好的写照:自恃其聪明而不学者,自败者也。
二、聪明,有时候只是一种错觉。每个人都是井底之蛙,我觉得自己聪明,是不知道外面还有更厉害的人,同样的工作还有更高、更加优秀的标准,我觉得自己聪明是因为我给自己定的标准太低。安于现状,停止了学习和进步,一直活在自己的桃花源中,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不管我有多聪明,必然给自己早早关上了通往成功的大门。
三、成功是知识、核心竞争力和行动力等多方面因素、多维度努力的结果。我觉得自己很聪明,觉得自己的认知水平很高,懂得很多前沿的管理知识、素质模型,聊起这些可能头头是道,但可能在实际生活中没有相应的转化能力,也就是落地实施、知识变现的能力有限,没有人愿意为我的知识付费。又或者我没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懂得的知识与别人同质化严重,我不能帮助到有特定需要的人群,解决实际的问题,最终就是认知很高,但核心竞争力和行动力是零的话,三者乘法做下来,纸上谈兵的结果就在所难免了。
所以如果曾有过那么一点点天分,相比别人日积月累的努力,也是微不足道的。
记忆力再好,不认真读书,也不会有从天而降的好成绩。
学东西再快,不持之以恒地在实际中练习,依然不可能做到优秀和精湛。
对新知识的学习,如果只停留在皮毛,那就只能是半桶水而成为笑柄。
很多时候,并不是聪明,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还得有一股子死磕与努力的精神,把这种聪明转换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让自己的这种核心竞争力能够帮到更多人,得到更多人的认可,让更多人能为此买单,那么可能就离成功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