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学习日志
我想从两个角度去拆解,一是站在听书稿的写作者角度,二是站在听者角度。
首先,来说说作者角度,我看到了什么?有哪些好的表达是我们应该学习的?
全文字数7696字,破题775+第一部分2397+第二部分1362+第三部分2416+结语619+其他
第一,从文章结构思维导图看,二级标题用了三个问句,成功的父母都具备哪几种思维模式?对于青春期不同阶段的孩子,父母应该怎么做?父母如何应对青春期孩子常见的挑战?三级标题几乎全部是干货,对于听众来说,特别愿意不错过任何知识点。这一点可值得借鉴,尤其是后面两部分的三级标题。
第二,成功的父母都具备哪几种思维模式呢?作者说了三个小点,尽可能多地增加陪伴孩子的时间,父母应该随孩子的成长改变教育方式,父母要认识到,自身也有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三个,我个人觉得第一个小点应该不太算思维模式。应该会有更好的表达方式。
第三,破题部分,是这个听书稿中最吸引听众的地方,从自身的经历,过渡到下一代,非常有吸引力,不仅写了现象,而且把心理特征也描述了出来,“是不是特别希望有一个懂我们、理解我们、包容我们,最重要的是能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的父母?”破题部分还有一个亮点,这篇听书稿的破题其实只描述了本书所涉及问题的一部分,然后引出此书后告诉你,本书不仅能解决以上问题,还能解决其他有关问题,“这本书还会让我们了解到,青春期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的行为和心理特点,青春期孩子常见问题背后的真实原因以及如何解决孩子的实际问题。”这也是一个破题的一个方法。
第四,关于作者这块,没有写太多他的头衔或著作,而是通过介绍个人的人生经历,“曾经也是一名问题少年”,到现在“成了全球青少年励志专家、演讲家,一生都在致力于帮助父母了解青少年,也帮助青少年了解他们自己”,这种介绍很有说服力,因为这本书是建立在理论与实践中的,会拉近与听众的距离,问题少年能变得如此厉害,那“我肯定愿意继续听并相信书中观点”。
第五,案例论述中,更加侧重于国际上的一些数据支撑、研究支撑,非常有权威性。还有一点,“本书”二字只出现一次,而且是在最后“以上就是本书的精彩内容”,所以也驳斥了之前有人说的要多用“本书认为”“本书作者认为”的说法。
第六,疑惑的是,既然书名提到了青春期,不应该把青春期定位一下吗?比如11-18岁?然后把青春期对人生的重要性、父母的重要性提出吗?
这是第一个角度。现在我从第二个角度听者角度,谈谈我学到了什么?
青春期是每个孩子都遇到的,我也是两个儿子的妈妈,虽期待儿子青春期的表现,但自己却没有做好应对的策略。正好听到此书,非常及时的给自己上了一课。
第一,哈佛大学儿童发展中心经过研究发现,那些取得成功的孩子都有 一个共同点,他们身边至少有一位支持鼓励他们的父母,他们和父母 之间始终保持着一种稳定、真诚的关系。关于这一点,我也想努力做到,而且是从小做到。起码从现在,我经常鼓励孩子,而且是非常具体的鼓励。也会引导孩子思考一天的事情。孩子也非常喜欢这个过程,有时会自己做,现在想想,或许也叫复盘吧。
第二,全球战略小组曾对青少年做过一项调查,他们发现青少年最担忧的事情是: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父母在一起。看到这里时,我惊讶了,甚至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怎么可能呢。他们不应该巴不得离父母远一点吗?但作者指出,研究表明,尽管孩子对你叹气、翻白眼的频率达到了史上最高水平,可是他们确实想要你的陪伴,他们需要你的陪伴。对孩子们来说,你比朋友重要,比成绩重要,比任何事情都要重要。看到这里时,我陷入了沉思,因为最近我和爸爸都调到了重庆上班,爸爸已经一年多了,我目前三周了,我只会在昨天回了一次,今天早上五点的车,又赶大巴车走了。陪伴的时间真的很少。昨天的一天,奶奶说,是孩子们超级兴奋的一天,像疯了一样,我带着家人在远离手机的情况下,玩了一天。有玩耍、有大餐、还有画画、故事、游戏、播音主持、舞蹈等,真的特别不舍。
第三,取消约定比没有约定更糟糕。这句话我非常赞同,也一直在做。只要是许诺孩子的事,从来都要说话算话。
第四,从教练那里学到的经验,这一点,我也深有体会。最近看了很多关于体育方面的书,里面包含着很多的人生哲理。
第五,我的两个儿子都还不到10岁,所以我今天听书重点在教育上。而在青春期的时段,我选择了“只做有心人”。11-14 岁,父母需要陪伴、支持和肯定孩子,14-16 岁,父母需要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激发他们的潜能。16-18 岁,父母需要帮助他们确立自我认知。先记下来。
第六,在追梦的道路上,难免会遇到很多困难和挫折,我们不要急于帮助他们解决,要让他们自己学会如何面对困境、如何改正自己的错误, 这会让他们在未来更有抗压能力。
第七,如何应对呢?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不要回避私密性话题;引导孩子正确使用电子产品和网络;帮助孩子为适应新时代做好准备。
全文的知识量很大很大,20分钟的语音就如同2小时的讲座,很多的知识点都想把它记下来,这也恰恰说明,是站在用户思维的角度去写的。
很喜欢,感谢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