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赵永军,这是我的“每天写一篇”文章、为自己赋能的第190篇。
《论语季氏篇第十六篇》第6篇: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 :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我们先看几位前厚名家注解。
朱熹注解——君子,有德位之通称。愆,过也。瞽,无目,不能察言观色。尹氏曰:“时然后言,则无三者之过矣。”
钱穆先生注解——先生说:“侍奉君子,易犯三种的过失。言语未及他,他便发言了,是轻躁 。言语及到他,他不发言,是他心有隐匿。不看对方颜色便轻自发言,是如瞽者般无目。”
杨伯峻先生【译文】孔子说:“陪着君子说话容易犯三种过失:没轮到他说话,却先说,叫做急躁;该说话了,却不说,叫做隐瞒;不看看君子的脸色便贸然开口,叫做瞎眼睛。”
李里先生注解——孔子说,侍奉领导有三种过错,这里的“君子”指领导。哪三种呢?不该你说话的时候你抢着说,这叫浮躁;该说的时候你不说,这叫隐瞒;不看脸色就去说,就叫瞽,瞽就是瞎,不能察言观色。
《增广贤文》上讲:出门看天色,进门看脸色。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该你说的时候你才说,人家才不会讨厌。不该说的时候,你在那儿说,就是轻浮不稳重。该你说的时候,你隐瞒,说明你这个人有心计,不诚厚。不看情况就说,其实是没有智慧。这是讲的和领导相处应注意的问题。
南怀瑾先生的注解——这是孔子讲作人处世的道理,上面讲侍于君子有三愆,如部下对长官,后辈对前辈,臣子对皇帝,都可以说是侍于君子,事实上朋友之间也同此理。
孔子说这中间有三个大毛病,第一是为了表现自己,爱出风头,还没有轮到你说话的时候就说话,这是躁,修养不够。第二是应该讲话的时候,怕负责而不讲,这种人太阴私,叫做隐,也不好。
讲话的时候,对团体而言要观察环境,对个人要观察态度,对方正在烦恼痛苦的时候,而去和他讲得意的事,或是去讨论重大问题,一定得不到好结果,这叫做瞽,等于自己没有眼睛,看不清楚!
由这些事实看来,就知道孔子实在深通人情世故,无论是规劝人家也好,有所建议也好,提出请求也好,谈事情一定要先看颜色。
如果结合生活事例与经验,就会发现这则论语说得太智慧了。
《弟子规》里有“人不闲 勿事搅 人不安 勿话扰”,说得其实也是这个道理。就是我们说话办事,做人处事,一定要因人因地因事因时,学会看情况,看场合,看时机、看脸色,这方面的例子太多了,如在生活中,有人正忙着,这时你如果找他有事,往往没有好结果;如果他心里有事,不安心,你找他聊天说话,他会很心烦。
所以不管是上下级,还是同事、朋友都要注意看时机看场合,看脸色心情,就是夫妻也不例外。《论语》里往往言简意赅,而《弟子规》是论语的生活应用,结合起来学习,对身心生活有大益。
一孔之见,不妥之处,敬请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