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怀左
下午五点多,阳光照进了我的书房,经木质地板的反射,小屋一片暖黄。
我突然有点欣喜,打开门,跳出去和二胖说了这件事。开心是会传染的,她也很快注意到了这下午暖阳。回到书房,打开手机,我拍下了上面的这张照片,阳光打在了书页上,旁边的日历,还没来得及翻页。
所有的感动,都有历史可寻。
读大学时我很喜欢去图书馆,没事的时候一坐一天,抱几本书,从早啃到晚。那时候我觉得我是属于书的,或者说书海才是我真正的归宿,但偶尔脖子酸抬头四望时,也心里会泛起孤独的感觉。
想来想去,陪着我的只有书。
图书馆窗户朝南,外面没有翩翩起舞的风筝。
下午太阳往西走时,光会透过玻璃洒在自习室里,打在书上,沉在人的心里。很多个瞬间,我的心是暖的,抬头迎着已经不刺眼但是很温暖的光,满心幸福。
这种感觉我不知道别人能不能体会到,说实话,我希望他们也可以。
长期写作的原因,在生活中我能捕捉到一些小细节,可能是倒水时泛起的水泡,可能是桌上大宝被挤扁的瓶身,也可能是早上煮馄饨时加入料包后发出的味道……也不是说到底有什么感受,偏偏就是能感觉到里面的一丝不同。
我是很喜欢读书的,但这种喜欢又没办法和其他不爱读书的人说明。不只是为了增长知识,不只是为了消遣,而是一拿起书就觉得开心,而这种开始,是从小就带来的。
小时候买不起时,四处借点杂志报刊,我拿回家时就觉得很神圣。对于自己在学校里领到的课本,我会在父亲的带领下,用牛皮纸认认真真包起来。一个学期结束时,牛皮纸可能会磨破,但书的封皮还是崭新的。
这可能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喜欢吧,我妈说我小时候不爱在地上玩,就喜欢坐在床上玩玩积木、看看电视,三岁时听了两遍《百家姓》就能全文背诵,一年级的时候就可以挨着背完梁山108将的绰号和名字。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性格,她说我比较文。
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妈和我说的最多的话就是:“出去不要太老实,老实会被人欺负,说话大声点,不要不敢说话。”
在她的印象当中,我是一个内向到不敢和人说话的人,所以她听说我还给别人讲课时,有一次在门口站着听了一个多小时。
最后和我说:“感觉像变了个人。”
应该是我长大了吧。
鲁迅以前在文章里说他母亲不喜欢看他写的文章,我不知道这是真心话,还是母亲和儿子说笑的话。我妈很喜欢看我写的东西,虽然有些字她可能还认不全,但她还会挨着看完。
前两个月在家时,她说:“你还是没白读书,总算我们的心血没有白费。”我知道这句话的意思和分量,有欣慰、有骄傲,还有知足常乐和已经足够。我们一家人想要的东西其实都不多,够用就行,平平淡淡就已经很好了。
离开家时,我在行李箱中塞了九本书,有《一九八四》,还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虽然都是以前看过的书,但现在再看时,我相信可以看出很多新东西。
我喜欢看老一些的书,因为学文学的原因吧,其实我更喜欢看经典的文学作品。他们说里面的故事曲折,弯弯绕绕,而我更愿意跟着故事去走,去想象里面的主人公,去贴近他们的心,接近他们的想法。
文学里有人性,我觉得这才是文学的核心。
越来越多的人都开始读书了,其实读书也没什么方法,找自己喜欢的书读就可以了。不要给爱好添加太多的意义,加太多,也会承受不起。
不能承受的意义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