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类帖子和问题,常出现在很多读书网站,或者知识社群上:你不得不读的50本图书、改变你一生的100本图书、让你相见恨晚的20本书、有哪些书一读就醍醐灌顶? 有哪些图书要早读早超生?
原来大家都以为书中不仅有黄金屋、颜如玉,还有恶魔果实和葵花宝典。读了书不仅可以瞬间智力超爆发三天过雅思五天GRE,还能让你商业思维顿开脱胎换骨升职加薪当上总经理出任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更有甚者,还期望看本书之后能任督二脉全开脱胎换骨见神杀神遇佛杀佛成为人间人人传颂的不死传奇。
够了吧。读书,说白了,只是一种消遣而已。
书,不是兵粮丸万艾可印度神油,它更像一扇门,透过这个门,你可以看到别人每天都想了些什么,你可以看到别人在这个世上经历了什么,你可以看到别人是如何总结这个世界的,你可以看到别人是如何想象另一个世界的。是的,打开这扇门,你可以看到很多很多,但,你想要改变?对不起,你还是得回到你身上来。只不过你有了可以借鉴的经验,你有了可以参考的对象,你有了可以学习的模板,但,一切还是得你自己来。所以,靠读几本书,就妄想能改变一生,醒醒吧孩子。
读书啊,它还有一点厉害的地方,当然,不是恶魔果实,它能唤醒你本身已经有却不自知的东西。就像庄子引起了苏东坡的强烈共鸣,苏东坡又引起了袁中郎的共鸣,袁中郎又唤醒了我的共鸣。那种激动人心的共鸣足以让人手舞足蹈。
我读书,不是想要一步登天三天记住三千单词,我只是想知道,别人在他的生活学习经验中发现的规律是否适合我自己。我读书,不是想要获得人生至理从此大彻大悟成为人生智者,我只是想知道我是否能体验到别人的生活经验和想象世界中的经验。我读书,不是想要醍醐灌顶瞬间涅槃追求人生的大和谐,我只是想知道,我这次与作者会在哪里会合,又会在哪里分开,会在那里产生共鸣,又会在哪里产生分歧。
当我们抱着功利攀比之心去读书的时候,一切读书的乐趣就丧失殆尽了。
我以前也刻意去读《纯粹理性批判》之类的书,以期达到某种维度的进步。但实在是不适合当时的自己,囫囵吞枣,艰涩难懂,苦不堪言。读书就该跟吃东西一样,吃自己喜欢的,吃自己能接受了。受不了榴莲就先吃吃香蕉,没什么遗憾。不要因为陈坤很帅,但自己不是同性恋而遗憾万分。
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写到: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叶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
鲁迅在《且介亭杂文·随便翻翻》中说,自己有个“随便翻翻”的阅读习惯:“书在手头,不管它是什么,总要拿来翻一下,或者看一遍序目,或者读几页内容”。
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说,“好读书,不求甚解”。
看到没,读书,惟消遣耳。
如果您看完我写的字觉得有点意思,请赏口粥喝。
没有打赏,也希望您能点下面的“喜欢”,这也是对我继续写作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