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去青岛,第一次这么近距离的感受这个城市。
在这之前,脑海里储存的关于青岛的记忆并不多。最初知道“青岛”这个城市,还是在三十多年前,读中学的时候,从中学历史教科书上学来的。只记得,包括这个城市在内的胶州湾地区被德国所占领,一战中德国战败后,在帝国主义国家操纵下的那个“凡尔赛”分赃会议,把德国在此的一切特权“转交”给了日本,也因此而引发了国内规模浩大的“五四”青年运动。
第二个关于青岛的印象,应该差不多也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如果没记错的话,那个时代的当红影星、很多花季少女的梦中情人,唐国强,就是青岛人。虽然我不追星,但那个时代,仅有的几颗耀眼、闪亮的星星,还是能够记得非常清楚的。如果再一次没记错的话,我们现在这个时代中一线男星(哦,现在应该排不上一线)的代表人物黄晓明同学,好像也是青岛人。女星就不说了。
第三个关于青岛的印象,好像依稀记得“海尔”集团就在青岛。当然这事,在这次亲历青岛的过程中得到了印证。为什么特别提到“海尔”,是因为当初海尔的老总,把库存的几十台上百台有缺陷的冰箱,“一锤子”给砸了。正是这一锤子,砸出了“海尔”的品牌,砸出了我由衷的钦佩。所以印象深刻。
关于青岛,直观的感觉,也就这么一些了。——好像并不太多。
青岛是国内有名的滨海旅游城市,胶州湾上的一颗明星。所以,这次有这样的机会去青岛实地游玩,其实是挺开心的一件事。
从日照市的五莲山上下来的时候,其实已经过了中餐时间了。在山脚下一小镇的农家餐饮匆匆扒了几口饭后,就驾车直奔青岛。因为这个时候,我们耽搁不起时间。出发的时候已近下午一点,从日照到青岛,我们没走高速,因为不想绕一大圈,在国道上也不知道颠簸了二个半小时还是三个小时,我们经胶南、黄岛区“进入到了”青岛市区。
青岛市区的“形状”,差不多就是一个月牙形。严格地说,应该说“胶州湾”是月牙形的。月牙的开口向东南,青岛市区就座落在东北角的“牙沿”上。如果我们驱车从陆地上走的话,就算是最近的高速公路,沿那弯“新月”的边上由东南顶部出发往西边再回到月牙的东北角的顶部,估计至少也得一个半小时吧!所以这次我们选择了由黄岛经海底隧道直达,整个过程化时不到15分钟。
据当地的导游介绍,胶州湾海底隧道全长近8000米,其中一半为引道,另一半在海底。最深处离海平面80米。但我们在经过这个隧道的时候,可能只顾着欣赏隧道风光了,好像根本就没有注意到其长度和深度,而且印象中,隧道是平坦的,没有突兀的陡坡或是其他什么。——只是没想到,不经意之间,“幸运”离我们如此之近。想想吧,在我们杭州,自驾经一个“过江隧道”都这么不容易,但在这里,却让我们轻而易举的遇上了“海底隧道”,是不是很荣幸?
进入青岛市区,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这个城市的道路,很窄。这里是青岛市的西部老城区,我们几乎没有看到特别宽阔的城区道路。印象中,好像最宽的行车道,也就是双向四车道吧。但这种“四车道”着实少得可怜。更多的地方是双向二车道。堂堂山东省第二大城市,道路却如此“小气”,还真让人难以理解。
发现的第二个问题是,这老城区里,很多地方都是“单行线”,多得你都数不过来。曾听当地导游说过一个小笑话,说是,出门上班,单位离家也就那么二三百米吧,如果是步行的话,也就那么几分钟的时间就可以到达。但如果驾车,沿单行线走,从家到单位,最起码也得半个小时。呵呵呵呵……虽然只是一则小笑话,但却从另一角度证实了“单行线”这个问题。
在青岛的二天时间里,我几乎没有看到一辆自行车。这在我们这样一个自行车大国里,简直是可想像的事。可这却是事实。在这里,有的,只是大量的出租车和发达的公交系统。那些出租车,往来穿梭于大街小巷之间,把大量来此旅游的外地客人送到他们要去的地方。而发达的城市公交,则更多的是为了本地人士服务。我曾在某一公交车站,仔细观察过其中“同一路”公交的运行,我发现的结果是,在不到10分钟的时间里,连续四辆公交经过我所在的站点,平均间隔时间不到三分钟。在这样一个有着如此发达的城市交通网络,而且单行线纵横的城市里,好像私家车和自行车都显得太多余了。
青岛是一个很“干净”的地方,无论是城市街道还是这里的空气质量,让我这种长期在南方生活的人感觉很舒适。或许可能我去青岛的时间不太合适吧,太冷。所以,尽管街道两侧也有着不少的行道树,可街道上并没有见到什么落叶。可能,该掉落的叶子,差不多已经全都凋落了吧。而且由于街道狭小,来自胶州湾的那些流动的空气如“穿堂风”一样,把这里洗涮得几乎不需要任何的环卫工人。而其优质 的空气质量,在我看来,不外乎两个原因,一是因为这里是海边,来自海洋的气流会不断“更新”,不会让浑浊的空气在此“逗留”,这不符合常识。另一方面,青岛是我们国内著名的旅游城市,那么高耗低效的污染企业,在这里是找不到的。
当然,我这里所说的,仅仅只指青岛的西部老城区。因为这里,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它是青岛政府的所在地,是整个青岛最热闹最繁华的地方。
在这里,我还看到了很多的欧式建筑,诸如总督府,德国士兵俱乐部,还有那个我说不上名字的大教堂。这些建筑都在青岛西部的海边,可以说,这是青岛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说到这个总督府,我还听导游说起过一个有趣的故事呢。据说,一战前,占领胶州湾的第一任德国总督施特拉舍尔想在此建造一个别院,这个别院就是现在的总督府。它是一座具有欧洲皇家风范的德国古堡式建筑,由当时著名的德国建筑师马尔克设计,施自己监督施工,所有的建筑材料都是由军舰,从德国本土运来。德国人的认真、负责,那是全世界都知道的。所以,总督楼“质量”那是不容置疑的。总督楼建造完工以后,那个一向低调的老施,不知什么原因,居然也想得瑟一把。他把德国内阁的一批官员请到自己的官邸,让他们住在这里,想吃就吃,想喝就喝,想欣赏海景就欣赏海景,总之,想干嘛就干嘛。瞧瞧,这老施多够意思啊。可他没想到的事,天降横祸,那帮在此吃喝玩乐的家伙中的其中一员,回国后居然向内阁参了老施“一本”。这下,老施的“仕途”可算是走到头了,只得灰溜溜的卸甲归田。这本不是一个“首任总督”该有的结局——尽管对我们来说,他们只是一个“侵略者”。
前面说过,德国人的认真、负责,那是全世界都有目共睹的。信号山南麓、总督府对面的那个钟楼上的大笨钟,100多年来,一直在认真地“履行”着它的职责,一直到现在,它的走时还是非常非常的精确。德国人在青岛修筑的下水道,差不多可以跟国内其他任何地方的“防空洞”相媲美。一百多年来,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狂风暴雨的冲击,从来没有让青岛这么一个滨海城市因为“风雨大作”而变成泽国,这真的是一个奇迹。不像某些大城市,在大马路上就能淹死人,而且淹死的不止一个。也不像某些地方某些城市的新建市政设施,只要一下雨或者说一到梅雨季节,小雨三六九,大雨天天堵。——就事论事的说,我很欣赏德国人的行事风格和工作习惯。
青岛是个美丽的城市,不得不说,西部老城区给我留下了很多、很多美好的记忆。只是因为时间仓促,没来得及细细品味。
青岛市区的东部是新城区,那么有很多很多新建的高楼大厦,一派现代化新城市的气象。但很遗憾,这一次没能够体味到它的“现代都市”风情。只是在临走前的那一天下午,去了市政府新址以及政府大楼前的“五四”广场走马观花了一番。但就算是这样短暂的逗留,也因为那些毫无遮掩的寒风肆无忌惮的灌进我本不厚实的衣服而让我早早就萌生了退意并付诸了行动,使得本来就很不易得到的这样一次带着“欣赏”眼光的“东部观光”,无疾而终。
虽有遗憾,但照样很充实。就如同现在,躺在床上,边喝点小酒边看电视,顺带拿个本本叙述我的“青岛故事”一样。一心三用,意随心转,开心就好。至于文章写得怎么样,语句有没有通顺,层次结构有没有问题,这不是我今晚在关注的问题。我现在要做的,就是在“完整地喝完这几杯米酒”、“完整看完三集电视”的同时,尽力“完整地叙述我的故事”,让人能体会到我曾经的“青岛印象”,这就足够了。
顺便贴上几张照片,算是本文的结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