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专项通报的三起典型问题,如一面明镜,照见了形式主义病灶的深层病源:决策源头失焦、民意活水断流。恭城强推文旅项目的盲目拍板,绥化层层加码的考核异化,协会借牌敛费的乱象丛生--病灶虽在基层,病根却在某些决策机制脱离大地、背离人心。
形式主义表象在文山会海、过度留痕,本质却是治理源头与基层实践的断裂。当决策者习惯“办公室内定乾坤”,规划自然悬浮于云端;当考核指标沦为“数字枷锁”,实干必然让位于台账。恭城文旅项目沦为废墟的叹息,正是脱离实际的决策结出的苦果;基层干警被考核表格淹没的疲惫,恰是指挥棒失灵引发的连锁反应。这些扭曲的治理逻辑,堵塞了上下贯通的活水源头。
根治顽疾,首在重构决策的源头活水。必须让基层的声音真正进入决策殿堂,让群众的智慧成为政策制定的源头活水。重大项目上马前,当以“脚下沾泥”的调研替代“纸上谈兵”的论证,恭城的教训警示我们:未经大地检验的蓝图终是沙上筑塔。考核体系设计,更需倾听一线脉搏,绥化案例揭示的正是闭门造车式考核的荒诞。唯有建立自下而上的反馈机制,让基层评价反哺顶层设计,考核指挥棒方能校准服务实战、激励实干的正确方向。
同时,必须强化制度刚性约束,为决策源头注入清流。对超越发展阶段、违背客观规律的项目立项,要健全科学论证与责任倒查机制;对隐形变异、层层加码的考核,要敢于动真碰硬“一票否决”。此次通报彰显了监督利剑的锋芒,未来更需推动监督力量下沉,畅通基层申诉渠道,使形式主义“变种”无处遁形。当违规决策必受惩戒、冗余考核即时纠偏,源头治理才能真正立起“防火墙”。
治理现代化的精髓,在于打通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的脉络。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本质是治理体系的重塑与升级。当政策制定的源头活水始终奔涌在基层实践的河床之上,当干部群众的智慧深度融入国家治理的肌理之中,形式主义的浮萍必将失去滋生土壤。如此,广大基层干部方能摆脱无谓束缚,在充满生机的大地上,挥洒出实干兴邦的时代画卷。
治理之道,当使活水长流;减负之要,贵在正本清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