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素养与核心素养
第一节素养
1.素养是指沉淀在人身上对人的发展,生活,学习有价值,有意义的东西。
2.教育使人成其为人,人都很多素养都是教育的产物。
3.在现实社会中,人的定义早已不单单是生物学意义上的两腿直立行走的动物。更是一种追求精神病,从精神上获得愉悦的动物,而这种动物需要通过教育的修炼才能成长起来。
4.我们学校教育突出的问题就是“教得多”而“育的少”。教像“工业”,育像“农业”,教出来的多半是外在的知识和技能,育出来的才是内在的能力和品格。↑5
5.环境给一个人的影响,除有形的模仿以外,更重要的是无形的塑造。
6.理解一个人也就意味着理解他所代表的文化。↑6
7.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技术,不是资源,不是责任感,而是发现新的思维方法。↑
8.中国科学院动物学家杨卫平发出质疑:现在我们一不缺钱,二不缺仪器,缺勤奋努力,为什么到头来原创性的成果还是比不过别人?这个问题的根源也是思维方式的问题,思维的模式化,格式化导致原创思维的欠缺和丧失,在。
9.应试教育中,学生只会解题,不会发现和提出问题。只会解常规题,不会解非常规题,只会求同,不会求异!9
10.知识在人的外层,能力在人的中层,素养在人的内层。最有价值的知识和能力就是可以转化为素养的知识和能力。
11.素养具有广泛性,是人的整体生命气象。
12.素养是一个人的精神财富,它是人生意义,人生价值,人生幸福的支撑,素养决定一个人的人生高度和深度决定一个人的生活品质和品味。素养让人活的有尊严,有意义,有价值,有境界。对个人如此,对社会也一样,一个社会的文明取决于这个社会所有成员的素养。孟子有言: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
第二节核心素养
13.核心素养,它是学校教育的聚焦点和着力点。12
14.核心素养会生长出其他素养,就像受精卵一样。不断通过细胞分裂形成一个鲜活的生命,如果说受精卵是生命的源头,核心素养则是一个人精神的源头。是其他素养的种子,为人的素养的全面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因此也被称为素养的DNA。
15.一个人的知识可以不丰富,一个人的能力可以不突出,只要他的进取心在抗挫能力强,这个人的未来发展依然充满美好。
16.核心素养是每个人必备的素养,它不止归属于特定的人群,而是人之为人的最大公约数。是合格公民,优秀公民的共同基因,是每个人参与社会生活的必要条件,它也是人生发展,人生幸福的最大公约数。
17.核心素养的内涵界定为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18.智慧不足和道德缺陷是人类灾难的两大根源。
人字一撇一捺,一撇代表品格,一捺代表能力,两者相互扶持,相互支撑,才形成一个完美的人。他告诉我们一个真正的人必须是德与才的和谐统一。高洁的品格和卓越的才干不仅是有志者攀升的双翼,也是终身奋斗的目标。套用现在时髦的话来说,
能力是一个人的硬实力,品格是一个人的软实力。14
19.关键能力
①剩下来的东西。遗忘掉的东西是所学的具体知识和内容,而剩下来的就是所谓的能力和素养。能力不是无本之木,不是无源之水,它是由知识转化而来的。但能力又不是知识,它是知识被消化吸收以后沉淀而成的知识的结晶体,是知识的浓缩液。没有知识的积累,也就没有能力,知识好比是花粉能力,好比是蜂蜜。
所谓有能力的人就是能够灵活的,创造性的运用知识的人。
②带得走的东西。只有无用的知识才是最终有用的。阅读,书写,观察,思考和表达,称之为学习上的五把刀具。
③可再生的东西。能力在学习中的突出表现就是举一反三,闻一知十。
关键能力
①阅读能力——不会阅读的学生是潜在的差生。
②思考能力——不会思考的学生是没有潜力的学生。思考是比较深刻周密的思维活动。张楚婷教授强调能够带上满口袋问题走进课堂的课算是考课,能够在课堂上唤起学生野生问发问提问的课算更好的课,能够唤起学生提问,居然被学生的问题问到了的课算是最好的课。
问题是最好的营养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指出,教师的职责已经是越来越少的传授知识,而是越来越多的激励思考。
③表达能力——不会表达的学生,是没有影响力的学生。表达能力是学习能力的最高体现和综合反应,只有通过表达知识才能被激活,才能真正被转化。升华为能力,否则学生吸收的只是懒惰性的知识,而不是活性的知识。
20.必备品格
①自律(自制)
②尊重(公德)
③认真(责任)如果说自律和尊重关乎做人的态度,那么认真着关乎做事的态度,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学会做人,也要培养学生学会做事,人有人得事,有事的,我们现在提倡的工匠精神就是强调以认真负责的精神和态度。对待万事万物,对待所有的工作。
第三节学科核心素养
21.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指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的具体化,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之后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成就,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
22.学科核心素养一定要考虑所教学科的精神特质是什么?这样的精神特质对于学生的发展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只有抓住所教学科的精神特质,才能真正彰显这门学科对于学生发展的价值。
23.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借助学校教育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素养与能力。
24.所有的教育都应该指向人,使人视野开阔,兴趣广泛,使人产生对知识和真理的渴望,并且能够形成一种崭新的思维方法,最终成为一个文明的人,有教养的人,有健全人格的人。
25.学科教育的内容和境界是学科知识,但目的和落脚点是人。换句话说,学科是学科教育的手段,人才是学科教育的目的。
26.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教育的灵魂,只有抓住学科核心素养,才能正确引领学科教育的深化改革,全面发挥学科育人的功能。
27.学科核心素养体现了超越学科的特性,这就要求我们学科教师要跳出学科看学科,让学科教育不再局限于学科,而从实现学科与学科的贯通。学科与生活的贯通,学科与活动的贯通,学科与大教育的贯通,
从教学角度讲就是实现课内外和校内外的贯通。
第四节核心素养与三维目标的关系
28.从双极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其中的变迁基本上体现了从学科本位到人本位的转变。
29.素养是素质加教养的产物,是天性和习性的结合。
素养完全属于人,是人内在的秉性,它使人成其为人决定人的发展取向,素养让我们真正从人的角度来思考教育定位,教育素养导向的教育更能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
30.教学的终极目标是能力和品格。
知识是学校教育活动得以开展的一个阿基米德点,教学活动离不开知识教学活动,对知识具有绝对的依赖性。但是教学绝不只指与知识人的发展,更不限于掌握知识教学的根本目的和人的发展的核心内涵,是人的素养的提升。也即教学是通过知识的学习来提升人的素养的一种教育活动,
目前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作为工具,媒介,手段,材料的知识反倒成为了教学的目的,知识被绝对化,神圣化了,教育成了为了知识的教育,而能力和素养被弱化,边缘化,有知识,没能力,缺素养,成为我们教学中突出最致命的问题。
因此从教育思想的角度讲,我们要把为了知识的教育转化为通过知识获得教育知识,是教育活动中促进学生发展的一种文化资源和精神养料。
学科知识只是形成学科素养的载体,是不能直接转化为素养的学科活动才是形成学科素养的渠道。学科活动意味着对学科知识进行加工,消化吸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内化转化和升华。
第二章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机制
31.学科知识和学科活动是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两翼。
32.知识其实是一面镜子,是学生看待自然世界,社会世界和人的精神世界的一面镜子,通过这面禁止,学生应该能够认识和理解客观世界。
学科就好比眼镜每学习了解掌握一门学科,就能帮助我们进一步提升势力,把这门学科所反映的各种现象看的更清楚。
33.现代人拥有两个生长家园,生活世界是人直接感知和面对的世界,是人经历着世者的世界。是与人发生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对人有价值和有意义的世界,科学世界是人生活世界的活动中衍生出来的特殊的理性是是人为了进一步把握生活世界中各种现象间的关系,理解世界的本质,从而驾驭世界而运用理性逻辑。过滤掉生活世界中的偶然和主观性,在抽象层面描绘的世界结构。对人的生命存在而言,生活世界是一个直观的世界,科学世界是一个抽象的世界。
34.学者鲍鹏山曾指出:“当知识不成体系时,它是无用的。只是碎片。”
35.现在人们已经习惯了通过微信,QQ,微博等网络信息交流平台进行阅读,碎片化阅读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
对此,有位知乎网友观点值得借鉴,碎片化知识,通过连续的新鲜内容不断刺激你的大脑。让你始终处于啊又知道了新知识的喜悦中,从而难以自拔,这也就是我们难以盈制,刷微博,刷朋友圈的缘故,因为我们只需要付出很少,就可以沉浸在获得了新东西的刺激里。
长期接受碎片化信息,容易使人们养成用孤立的眼光去看待问题的习惯,最终会弱化人们对复杂事物的思考能力。
第二节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主要路径——学科活动
36.如果说学科知识是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主要载体,那么学科活动这是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主要路径。能力只有在需要能力的活动中才能得到培养,素养只有在需要素养的活动中才能得以形成。
37.学科活动与游泳,骑自行车一样,不经过亲身体验,仅仅靠看课本,听讲解,观察他人的演示是学不会的。
学科活动的特性
(一)实践性
1.凸显直接经验。接知如接枝
①没有一定的直接经验,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见解经验,对此,陶行知先生有过一个精辟的比喻,接知如接枝
②间接经验是基于直接经验和未来直接经验的,是无数直接经验整合的结果,只有当降解经验真正转化为学生的直接经验的时候,他才具有教育价值。才能成为人的发展价值。
直接经验是储备金是母乳,间接经验是纸币,是带乳品。
2.强调身体参与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在参与互动中学习,在交往中学习,在体验中学习。在游戏中学习,在探究中学习,在生活中学习,在各种亲自操作和实践活动中学习,让作为主体的学生的身体进入教学中,发挥身体直觉的认识能力。让学生把每一种感官都调动起来,以自己的方式与物体交流,让线条,色彩,形状成为对事物的思考方式。打通钢管之间的屏障,联系钢管之间的感觉,发现声音的视觉,颜色的听觉,达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学生单靠动脑只能理解和领会知识,如果加上动手,他就会明白知识的实际意义。如果再加上心灵的力量,那么认识的所有大门都将在他面前敞开,知识将成为他改造事物和进行创造的工具。
3.重视感性因素的作用。
传统课堂教学缺乏人情味儿,缺乏对人的感性因素的刺激和满足,也就丧失了应有的感染力和召唤力。
4.倡导“用中学”
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
(二)思维性
首先就学科知识本身而言,它是思维的产物,智慧的结晶。
其次,就学生认识活动而言,它主要是学生自主阅读,独立思考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所谓真正的拥有知识,就是对知识有深刻的理解,并且经过多次反复思考。
传统教学排斥了学生的思维参与,把教学过程庸俗化到无需思考,自己听讲和实际应对就能掌握知识的程度,并培养出掌握了知识却不知思考知识,追问知识,评判知识,创造知识的好学生。这实际上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
(三)自主性
1.主动性。2.完整性3.教育性
学科活动的价值归属是学生的发展,既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知识与学科活动相互作用,产生化学反应的结果,两者缺一不可,而且必须是化学反应,而不是物理反应,
相对而言,学科知识彰显的是教学的深度。学科活动彰显的是教学的温度。
没有深度的课堂必然是平庸,表层的课堂没有温度的课堂必然是机械乏味的,课堂深度和温度的均衡分布最有利于课堂教学效率最大化。
第三节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主要条件——学科教师
38.教师只拥有知识,就只能给学生知识,唯有智慧才能启迪智慧。我有素养才能培育素养学科教师是核心素养形成的主要条件。要从知识教学走向素养教学,教师必须从知识型教师转变为素养型教师。
39.在我们中小学经常可以看到有些学生对学科知识掌握的很好。集体能力很强,但是相处之后我们似乎总能感到他身上缺了点儿什么东西。这东西就是素养,素养的缺失表现在:视野狭窄,学识单薄,底蕴不厚,缺乏思考力和判断力。
40.素养缺失是对人的影响,是致命的。学科教学要努力把学生培养成知识丰富,思维深刻,人性善良品格正直,心灵自由的人。82
49.如果学生受教育水平在倒数1%的老师的班级,其负面影响相当于缺失全年40%的课。但如果受教育水平在前20%的老师班级其正面影响相当于比他人多学了一至两个月。
50.素养来自知识,技能又高于知识,技能素养是智慧,是文化,是精神。教师的核心素养包括学科素养和教育素养。
(一)学科素养
1.深刻2.独到3.广博
教师所知道的东西就应当比他在课堂上要讲的东西多十倍,以便能够应付自如的掌握教材到了课堂上。能从大量的40中选出最重要的来讲,在你的科学知识的海洋里,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是沧海一粟。
(二)教育素养
教育素养来自教师对教育教学规律,特别是学生学习规律的尊重,敬畏以及深刻的理解。掌握和自觉而成熟的应用与贯彻,来自教师对学生学习潜能的信赖与开发,对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爱护与保护,对学生人格和个性的尊重与欣赏。来自教师对教育,对学生的责任感。
平庸的教师只是叙述较好的教师讲解,优秀的教师示范,伟大的教师启发。启发是一种教育方法,更是一种教育素养。
启发的最高境界是以灵气启迪物性。教学灵感是教学机智的上乘表现,是教师用整个生命与课堂活动相撞击而产生的。创造火花是一种典型的突发性,突破性的创造劳动。
1.信息素养2.创新素养3.跨学科素养4.媒体素养5.社会参与与贡献素养6.自我管理素养
第四节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主要保障——学科评价
51考试评价是教育教学的指挥棒,他直接决定教师学科教学的方向和内容,考什么,凭什么就教什么。这是教师最现实也是最无奈的选择,考试评价改革是让核心素养落地的最直接,最重要的保障。只有简历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考试评价体系,学科核心素养才能真正落地。
一、考试评价改革的理念和目标
(一)建立学业质量标准,实现教学与考评的一致性。学业质量标准既是考评的标准和依据,也是教学的标准和依据。
研制学业质量标准是实现教学与考评一致性的重点和关键,也是本次课程标准修订的重大突破和创新。现行课程标准对学生学什么和学多少讲的比较详细。但对学到什么程度,要求不够明确,也不够清晰。因而难以量化和分级。
有效教学始于准确的知道需要达到的目标。
(二)整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考试,建立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评价体系。
考试评价按照功能和时间的不同,可以分为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我们要以核心素养发展为主轴,以学业质量标准为纽带,设计不同学习阶段或表现水平的评价任务。综合多种形式的日常性评价和终结性考试,构建考察学生素养发展的相对完整的评价体系。
二、考试评价改革的要点和重点
(一)提升基于核心素养的命题改革
1.立意。着重考察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来说,要从关注碎片化、固定化的学科知识技能的习得,到关注复杂不确定性的学科问题的解决;从关注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复制,到反映到关注个人对知识的建构、解读、感悟;从关注学什么,到关注如何学习和学会学习。
2.情境。学生在学校所获得的很多学科知识或技能,之所以无法迁移到现实生活中去,关键就在于学校学习活动所依存的情境被过于人的化和抽象化丧失了和现实生活的连接。
情景要实现生活问题与学科问题,原始问题与课本问题的统一。真情境是问题的真正来源,假情境只是问题的外套。
高考命题在情境创设上显示了两大走向或特点。第一,创设试题情境设计,注重考察信息处理能力。第二,试题素材紧密联系实际,突出考察应用能力。
3.设问。
问题不仅是素养形成的载体,也是素养测评的载体。人的能力,特别是思维能力,只能在解决问题中表现出来。好问题的主要特征有第一灵过,第二,能够反映学科本质,第三,开放。允许并鼓励学生有个性的回答。
(二)大力推进综合素质评价
1.表现性评价①口头测验②论辩或辩论③短文题考试④写作测验⑤过程反应题⑥实验技能教学考试评价。作品,公开演讲,展览
2.成长记录评价①成长记录的基本成分是学生作品。②学生作品的收集是有目的的,不是随意的。③成长记录给学生提供发表意见和对作品进行反思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