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着托盘上的三尺白绫,我面无表情。对于涉嫌谋反的我来说,这种死法莫过于一种恩赐。说起来我要感谢李隆基吗?我冷笑。不过这也是他最为聪明的做法。到我死还来利用我一下,不愧是皇家的人。不愧是父皇母后的孙子。
来的太监不耐烦的催促着我上路。呵,什么时候我竟然被个阉人给这么催促过?不过此一时彼一时,现在,我已经不是那个权势滔天的太平公主了,而是一个阶下囚。许多年之前,谁会料想到这样的结局?那时的我天真无邪,只是想成为一个孝女,贤妻,良母。可是就这么一个简简单单的愿望,也被无情的打碎。从薛绍被赐死的那一刻,我仿佛一夜之间长大,最终迎来了这样的结局。
就在我把脖子挂在白绫的那一刻,我似乎脱下了沉重的枷锁。也许,我是太累了,这一刻,我终于可以好好的睡一觉了.....
我出生于盛世大唐。
我的父皇是唐高宗李治,我的母后是后来名动天下的唯一女皇武氏。在我之前,母后已经生下了四个皇子和一个公主。可惜那个公主,也就是我的姐姐安定思公主,因为生病而逝世。所以我成了父皇母后唯一的女儿。仿佛是要补偿我姐姐,他们把一腔爱意倾注在我的身上。所以从小我就很受宠。连我的哥哥们都不敢对我说不。
我小时候和外祖母荣国夫人的关系很好。因为母后的缘故,我频繁的出入外祖母的家。外祖母是一个很有智慧的人,她的话语常常给我启发。在她的教育下,我没有那么骄纵。但是我的外祖母总是说,我和母后最像了,身上都带有她的那一股子泼辣。对此,我是很得意的,毕竟我最崇拜母后了。不仅是因为她是二圣之一,而且是因为她作为女子的那种气魄。
多年后,我在参与推翻母后政权的宫变中,再次见识到了母后的气魄。当那些人口口声声的让母亲归还大权给李唐时。她虽然很虚弱,但是一直把腰挺得直直的,仿佛那些人只是来给她报告政务而不是来逼她的。大家都被母后镇住了。暗自叹息母后为何不是李唐的人。不然江山不会是我那个软弱的哥哥坐。
在我七岁时,我的外祖母逝世了。外祖母和母后的感情向来深厚,所以母后一夜之间仿佛老了十岁一般。这一刻,她只是一个女儿而已。而不是叱咤天下的武皇后。
李唐皇室认为他们是太上老君的后裔,所以信奉道教。而成为道士能为死去的人修冥福。母后本有意成为道士为外祖母修冥福。但是她身份地位贵重,无法做这样的事情。于是母后想让我代替她来为外祖母祈求冥福。就这样,我七岁就开始修行。
在我十二三岁的时候,吐蕃占领了我们的几个城池。但是吐蕃终究国力弱,支撑不了多久。于是他们请求和亲。当时宫里只有我一个公主,所以吐蕃得目的可想而知。但是父皇母后舍不得我。就让我正式出家,并临时修了个道观让我住。吐蕃便打消了这番念头。
之后的几年里,父皇病重,朝政落在母亲手里。他们都很忙,没有时间管我。我就如同野草一般的疯长,转眼就到了十七岁。
我渐渐的明白了,幸福是靠自己争取的,等在原地是徒劳的。于是我苦思冥想,终于想到了一条计策。
有一天,父皇母后摆家宴。我便穿上一袭紫袍,腰间围着玉带,头上戴着黑色的头巾,同时挎着弓箭。父皇母后见我穿着奇怪,便问我:“平儿,你这是做什么?”
“回父皇母后的话,今天平儿想彩衣娱亲。请父皇母后看儿臣跳舞。”
说完我就跳了一段军官的舞蹈。
父皇母后哈哈大笑:“平儿,你又做不了武官,为何穿成这样?”
我趁机回答:“若是父皇母后觉得不合适,将它赐给驸马可好?”
父皇母后恍然大悟。母后点了点我的头,笑道:“小小年纪,主意倒是一大堆。”
我不好意思道:“母后,儿臣,儿臣只是.....”
“转眼间,我们的太平也长大了。我们也老了。”父皇感慨道。
“父皇和母后哪里老了?儿臣倒是觉得你们如同正午的太阳一样,我们这些做儿女的还要事事仰仗这你们呢!”我笑道。
伤感的气氛被冲淡了些。母后点了点我的额头:“你这个调皮鬼!”
众人也纷纷说好听的话给父皇母后听,听得父皇母后十分自得。
家宴过后,我的事情被正式提上议程。父皇母后仔细的为我寻找驸马。最终找到了父皇的外甥薛绍。
母后给我仔细的分析了薛绍的情况。薛绍出生大家族,又是武将;且他身份显赫:他的母亲是城阳公主,是太宗和长孙皇后的女儿,父皇的姐姐。但是现在他的父亲母亲都逝世了,所以我不用处理婆媳和公媳之间的关系。最重要的是他年轻英俊,人品好,是个很好的人。
我对父皇母后挑选的驸马很满意,也感谢他们能够征求我的意见。要知道,现在都是盲婚哑嫁,听从父母之命才是重要的。但是他们竟然想到了我。这让我很开心。而且我相信他们的眼光,也相信他们是不会让我受委屈的。
很快到了出嫁那天。我的婚礼礼堂设在了万年县的县衙。那是和长安并排的县之一,在这里举行婚礼,是一种荣耀。但是当婚车开到万年县县衙门口,却进不去。父皇大手一挥,让人把墙拆了,这样我对婚车才得以进去。
我的婚礼和三哥的婚礼同一天举行。我和三哥的新妃子韦氏成为了整个长安城羡慕的对象。我也暗自满意,想着以后的日子怎么样过。
婚后,薛绍和我非常恩爱。我们生了四个孩子。正当我以为幸福在前方时,厄运却悄然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