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感觉,新打开一本书之前,愿望是想把书里所有的精华都收入囊中:包括好方法、好素材、好理论等等。
然而事实是,看完一本书不仅磨掉了耐心,合上书连书中的三个关键词都不一定能说出来。也就是说,我们好不容易抽时间读了书,却无法收获任何益处。
可能你要向我安利最近很火的思维导图了,既能收集关键信息,还能梳理逻辑,最关键的是还很美观!
然而,对于我这样一个不会画画的人而且有强迫症的人来说,思维导图只是看起来很美,实则画不来、记不住。
并不是所有的书都有清晰的并列或者递进结构,为了绘制一幅完美的思维导图,有时候花在拆书和美化上的时间比看书本身还要长。这还是工具吗?对我来说,思维导图已经不像是工具了,反而像是读书障碍了。我多次学习又放弃了。
我想要一种不太注重形式的可以快速上手的读书法。在日本作者高桥政史《聪明人的一张纸工作整理术》中我找到了。
这本书涉及汇报工作内容、设计演讲故事、整理物品、快速读书法等很多方面。
简而言之,无论对于故事、读书,还是物品整理,作者的思路都是固定套路,简化套路。
例如作者对于看书做笔记的套路就是:浓缩关键词,用自己的话表述出来。
准备工作:一张A4纸,对折。左半边打满16个格子。
Step1:浓缩化——小而美
这本书可以完美解决贪多却无所获的问题:一本书只允许你记录最重要的16个关键词句,不能多。这样,合上书,你最起码能收获16个关键词句。
具体操作方法是:找到你阅读本书时候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并以问题解决为核心,围绕专有名词、格言、对比因果等找16个关键词句。
Step2:视觉化——精而简
有了16个关键词,你就基本对这本书有了大概的了解。问题是,扔掉这张纸,你马上又变得一问三不知了。因为16个关键点对于我们这样爱偷懒的大脑来说,实在有点儿太多,我们只爱三分法!
因此,你需要将16个关键词句再次进行对比,合并类似的,挑出最接近这本书问题核心的3个关键词。
Step3:口头输出
所有你不能口头表达出的信息都不是你的知识。最后你要做的一步,就是以你要解决的问题为核心,围绕这3个关键词,做出30秒的口头汇报。例如:为了解决XX问题,我读了XX书。读完之后,对于XX问题我找到了答案:第一......;第二......;第三......。
固定的简化套路有时候比创新更能带给你持续行动的力量。先准备好一张纸,从16个关键词开始行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