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日日谈 第19期
本章为《论语》:里仁篇 第六章
【原文】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①。好仁者,无以尚之②: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注释】
①好、恶:同4-3章解。
②尚.通“上",用作动词,超过的意思。
【翻译】
孔子说:“我从未见过喜爱仁德的人和厌恶不仁德的人。喜爱仁德的人,那就没有比这更好的了;厌恶不仁德的人,他实行仁德,只是为了不使不仁德的事物加在自己身上。有谁能在某一天把他的力量都用在仁德方面吗?我没见过力量不够的。或许有这样的人,只是我没有见过罢了。”
【解读】
‘’仁‘’的体与用
孔子教导我们为仁的方法:只要努力去做,我们就能达到仁,孔子还认为真正为仁,要依靠自觉的努力,重要的是从当下起做起,今天行仁了,今天就得到了仁。明代王阳明认为仁发于内心,但需要‘’致良知‘’。
好仁的人,凡事都能依于仁,积极主动地去追求仁,没有人能比这样的人更勤于思考、勤于践行仁的了。讨厌不仁之人虽然比不上好仁者的积极主动,但能做到远离不仁者,洁身自好,不使不仁者的习气沾染到自己身上,而不为恶,亦得为仁。仁德之道关键在于践行,一个人倘若终日行仁德之事,是不会感到力量不足的。
‘’ 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孔子说我没有看过一个真正喜欢仁的人,讨厌那个不仁的人。看不起那个不仁的人,拿我们现在的观念来看,孔子是说我没有看到一个真正爱好道德的人,讨厌一个不道德的人。为什么呢?一个爱好“仁”道而有道德的人,当然他的修养几乎无人可以比拟,实在很难得, 可是,他如果讨厌不仁的人,看不起不仁的人,那么他还不能说是个仁者。
“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孔子说一个仁者,看到一个不仁者,应该是同情他、怜悯他,想办法怎样把他改变过来,这是真正仁者的用心。我们讲道德,别人不讲道德,我们就非常讨厌他,那么我们是同样以“不仁”的心理对付人家,我们这个仁还是不究竟。所以孔子说:“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这是孔子讲的忠恕之道,推己及人的写照。我觉得冷了,想到别人也怕冷,要别人快去加衣服;想到自己,就联想到别人。假如我自己仁,看到别人不仁就讨厌,那我也是不仁。
“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意思是说有谁能在某一天把他的力量都用在仁德方面吗?孔子说仁是很难的修养,人本来有爱人之心,这与王阳明的思想人人都可以当圣人一样。我们观察自己一天中,同情人家的时候特别多,但遇到不仁的人心里的厌恶也越大,仁心就不能够发挥,所以孔子说仁是人人可以做到的,但几乎没有人能在一天当中,用心处世,完全合于仁道。假使有,他仁的修养必然很高超。只要立志,没有说因力量小而达不到仁的境界。但是他又补充一句,也许有力量不足而达不到的,但我从来没有看到这种情形。
其实这些就是孔子讲‘’仁‘’的体与用。所谓体是内心的修养,如何做到仁、爱人。‘’仁‘’的用,有推己及人的精神,心胸宽大,包容万象,能够感化他人,这是仁的用。因此我们在平时多‘’致良知‘’,也就是加强内心的修养,同时把自己的仁爱之心用在工作和学习中,来使不仁的人达到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