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员导师制
一、沟通艺术-家校沟通的策略和技巧
成功的因素:25%专业的知识+75%沟通与人际关系
1.导师与家长的相处之道
师德师能:
专业能力:教育教学能力、育人水平的是立身之本,是实现有效家校沟通的基础条件。
职业精神:敬业爱岗、忠于职守、敢于担当等体现导师的境界,是实现有效沟通的关键要素
人格魅力:稳定的心理特征,如气质、能力、性格、爱好等是实现有效沟通的保障力量。
处事态度:
亲疏有度:关系保持温度,相处把握尺度,交往守住底线。民主公正:一视同仁,接受监督,共同参与。换位思考:理解不易,尊重现状,有效指导。
行事方式:
边界意识:行事有度不跨界,言行有理不越界,换位思考不缺位。规则意识:依法从教,尊重权利,保护隐私。协同意识:求同存异,彼此独立,相互坚持。
2.导师与家长的沟通之法
沟通在人与人之间进行,人有感受和需求;沟通的基本技巧是听和说。
积极倾听:了解需求,共情感受。巧妙表达:表达需求,及时回应。
积极倾听:听什么?听对方言语背后的需求,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感受当下对方的情绪和体验。怎么听?用专注真诚的态度去听,让对方感受到我们对他的尊重和重视,在适当的时候用语言、行为或表情给予互动和回应,梳理相关的信息作出科学的归因。
巧妙表达:表达的方式?有语言、行为、文字,把“你信息”改成“我信息”,把表达对方的不足改成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行为+感受+影响)表达的内容?肯定家长的付出,理解家长的不易,给出中肯的评价,提出专业的建议。弹性处理分歧,理性回应情绪。表达的时机?换位思考,学会共情,先处理情绪,再处理问题。
避免“告状式”家校沟通,后果是学生对教师心生怨恨,对老师的信任降低,师生关系趋于紧张。将“告状式”沟通改为“支持性”沟通,处理情绪,调整心态;了解情况,客观分析;科学归因,提供支持。
避免“表面式”家校沟通。停留在说教层面上,空洞机械枯燥的讲道理,甚至还有些训诫意味,有时还会引发家长的抵触情绪,同时也会让家长对老师的专业性产生怀疑,阻碍了家校间的信任建立。将表面沟通转为提供专业的评估和指导。尊重规律,理解发展需求;接纳现状,积极面对问题;缓解焦虑,处理不良情绪;耐心陪伴,理性看待成功。
避免“通知式”家校沟通。导师家校良性沟通三度法。带上情感,抛下情绪,让对话有温度,用亲切礼貌的话语建立联结,用明确委婉的言辞表达关切。带上自信,运用共情,让对话有信度,用谦和包容的态度消除顾虑,用科学有度的指导提供支持。积极调整处理情绪。管理和控制情绪,避免简单粗暴的回复当家长提出问题时,导师要充分接纳家长的感受,通过重复话语回应情感等方式时间,共性更好地化解问题。积极倾听科学归因。过滤来自家长的非理性信息,聚焦家长反映的核心问题,通过与学生和家长的及时沟通,充分了解困扰综合评估科学归因。积极回应专业指导。当遇到家长不信任时老师需要换位思考理解家长质疑背后的担心,加强日常与家长的接触与沟通,运用真诚的表达专业的指导方法打消家长的顾虑。合理期待,增加弹性,让对话有效度。用弹性对话推动沟通的持续;用分步走策略促进目标达成。寻共鸣,表意愿,给建议。
3.家校沟通的策略与技巧
家校沟通的策略:
一心向一致,打好家校协同的情感基础。在教育的终极目标上家长和导师是一致的,反映孩子的问题时也是基于孩子更好的发展。二谦和包容,消除家校沟通中的心理障碍。在面对家长过激言行时,保持克制和冷静,保持同理心,换位思考。三虚心聆听,营造互尊互信的沟通氛围。在信息不对等时,应该第一时间进行沟通,双方表达真实的想法,开诚布公地进行商讨、达成共识。四搭建平台,建立长效性家校沟通机制。让家长参与到教育生活中,了解孩子在校生活,弥补家校信息不对等。
家校沟通常用技巧:
技巧一沟通之前,做好准备。全方位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提前准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对家长的诉求有预判。技巧二描述事实,不作判断。要尽量描述事实,不对事情作出判断,不给学生贴上问题标签。技巧三正面鼓励,积极表扬。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反馈学生的优点和进步,让家长感到希望和信心,善于有事正向看待,有话鼓励着说。技巧四控制情绪,平缓对话。做好自己的情绪管理,控制好语速和语调。技巧五避免争辩,忌非黑即白。弹性处理分歧,聚焦问题,求同存异。技巧六不说教,建设性指导。换位思考,给予具体的可操作的建设性指导建议。
家校沟通的基本原则:先处理情绪在处理问题,先进行反馈在呈现问题,先科学归因在解决问题。
家校沟通的“非必要不沟通”原则:学生偶尔不交作业,学生偶尔的成绩波动,学生在校偶发情节较轻的行为问题,能在校内解决的学生同伴关系问题。
二、家教指导,导师制背景下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如何开展?
1.明确责任,依法带娃
家庭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告诉了家长家庭教育是什么、做什么、怎么做,能够为家长正确实施家庭教育提供行为指引。明确了国家、社会等为家庭教育提供的指导、支持和服务,能够为家长提高家庭教育能力提供帮助。
行为红线:不得因性别、身体状况、智力等歧视未成年人。不得实施家庭暴力,不得胁迫、引诱、教唆、纵容、利用未成年人从事违反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的活动。
法律引导型规定的家庭教育的方式:亲子养育,加强亲子陪伴。共同参与,发挥父母双方的作用。相机而教,寓教于日常生活之中。潜移默化,言传与身教相结合。言辞相济,关心爱护与严格要求并重。尊重差异,根据年龄和个性特点,科学引导。平等交流,予以尊重、理解和鼓励。相互促进,父母与子女共同成长。
2.尊重规律,科学带娃
家庭教育要学会换位思考,了解孩子的需求,倾听孩子的心声。
青少年的自我意识迅速发展,渴望被平等尊重的对待家长,要避免不经过协商安排他们生活,或者用命令式的话语表达意见和看法。日常亲子沟通的话题要多样,不能只聚焦在学习、交友、穿着等敏感的话题,对于不同的观点,要学会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问题。学习固然重要,但并不是生活的全部,更不能轻易以成绩来评价一个人,除了学习,家长还能关心他们的情绪,生活,兴趣爱好,能关注到娱乐交友,阅读运动等需要。比较性的话语会损伤孩子的自尊心,导致失去信心、压力过大。孩子渴望获得家长的认可,赞扬,父母的不信任、不接纳会造孩子自卑、厌学等心理问题。
青春期亲子沟通的原则:
尊重孩子的选择很重要,沟通应建立在理解孩子的基础上。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从孩子的内在需求出发,相互尊重。了解发展规律和心理特点,从改变自己对待孩子的态度和方式开始。无法改变孩子时,改变自己的心态以退为进,从改善与孩子的关系入手。
3.学习方法,智慧带娃
多用我想信息,少用你向信息。我信息:描述行为+具体影响+真实感受
多用肯定和鼓励,少用否定或比较。孩子喜欢的话语:赞美、激励、理解、关怀、同感、欣赏、建设性、尊重、支持、接受。孩子反感的话语:比较、威胁、伤人、否定、独断。
手机管理:化堵为导,重视孩子的心理需求满足;改变方法,共同讨论手机使用规则;以身作则,丰富孩子生活体验和感受。
时间管理:
提高注意力水平:营造氛围,减少过程干扰;分解任务,提高时间效率;定量评价,避免资源消耗;鼓励表扬,培养学习兴趣。
及时干预,疏导孩子不良情绪:接纳孩子的情绪,对孩子表现出的敏感情绪保持适度的宽容,运用同理心建立共感。帮助孩子识别情绪,跟孩子一起面对问题,要给孩子提供的一种有效的外部支持。
家长理智处理好自身的焦虑情绪。
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的问题:
家长要关注孩子发展的现状:家长的期望值和学生对自身的要求不匹配;家长的期望值和学生的发展现状不匹配;家长对教育的认识和实际情况不一致。
家长要关注成绩背后的趋势:分析原因,寻找改进的方法和今后应该采取的措施。关注发展趋势,看到微小缺闪光的进步,增强获得感。
家长要关注成绩背后的过程:努力的孩子多鼓励、多疏导来帮助其减压。不够努力的孩子提出明确要求,科学的训练和矫正。
家庭教育亲子沟通:多一点倾听,少一些说教;多一点欣赏,少一些比较;多一点理解,少一些斥责,多一些聚焦,少一些发散,多一些行动,少一些唠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