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一杯未尽银阙涌,乱云脱坏如崩涛。谁为天公洗眸子,应费明河千斛水。遂令冷看世间人,照我湛然心不起。西南火星如弹丸,角尾奕奕苍龙蟠。今宵注眼看不见,更许萤火争清寒。何人舣舟临古汴,千灯夜作鱼龙变。曲折无心逐浪花,低昂赴节随歌板。青荧灭没转前山,浪飐风回岂复坚。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螀鸣露草。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惟楚老。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明朝人事随日出,恍然一梦瑶台客。——苏轼《中秋见月和子由》
海上升明月
苏洵、苏轼、苏辙,人称“三苏”,父子三人皆为“唐宋八大家”一员,在文学史上并不多见。苏轼与其弟苏辙关系和睦,多次赋诗相和。
与这首诗相比,苏轼中秋所作的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流传更广,特别是被今人重新编曲演唱后,几乎每个人都听过,那首词也与苏辙有关,“兼怀子由”。
我与弟弟关系一直很好,年幼时因小事偶有摩擦,长大后几乎没有红过脸。
我和弟弟是双胞胎,我仅仅比弟弟早出生几分钟,弟弟很少叫我哥哥,他可能觉得我们年龄相差太小,叫哥哥太“亏”。我不以为意,直呼其名,地位更为平等。在正式场合,他会叫我,听了他那声难得的“哥哥”,会有一种受宠若惊的感觉。
从小到大,我们什么都是一样的,衣服、鞋子都是一买两件,所以外人很难区分我们两个。一日,同村的大婶终于发现了我们的区别:弟弟耳后有一颗痣而我没有,她把自己的“重大发现”告诉了好多人,以至于那时候我们一出去就被别人揪着耳朵辨别谁是老大谁是老二。我们虽不胜其烦,也只能听之由之,谁让我们那么受欢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