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道,可道,非常道”?

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必先学而后损,学都不学,拿什么去损?先从文字去学,然后超越文字。学习文字后再超越文字和没学是两码事,这是螺旋式上升的必经过程,也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否定之否定”的规律。

道德经的“道,可道,非常道”、与南华经“知(智)北游”中的故事,都是说留下文字、经典给后人学习是必须的,但大道本身并不是这些文字,我们从书本开始学习,把文字所表的义打通,这些道理是要融入生活去实践的,为的是指导人与自然的和谐、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健康发展,使我们生活得更幸福,而不是停留在书本上供后人做理论辩论。拿去建立门派、做理论辩论的方向是与“道”相违的。

这才是对待经文的态度。知道这一点,就不会再疑问“言者不如知者默,此语吾闻于老君,若言老君是知者,缘何自著五千文?”。

孔子在《周易·系辞上》中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经典书籍贵在“言外之意”,而不是文字本身,不要过分执着在文字上。对于不是历史专业的人,读历史相较于记住那些人名、具体年份等等,更重要的是总结、吸取历史经验教训。不能读死书。

本来指不能止于了解,更要践行,却成了一些人连了解都不去了解的借口,祖师及历代圣哲用一生的心血探索耕耘的成果,无私地馈赠给后人,被弃之不顾,实在是非常可惜的事情。

绝不能否定、忽略实践,但理论同样是必不可少的,理论和实践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既要避免只重视理论,短于实践的教条主义;也要避免忽略理论建设,在理论粗糙、混乱条件下,没有认识、没有方向地盲目实践,并以实践作为借口,混淆、掩盖、忽视理论上的缺陷。“短于理论”并不等于“长于实践”。

道家的思想是为了让世界更美好、人民更幸福而存在的,不是用来谈玄弄巧、自显高深的。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