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互补,我想我最有发言权,因为我和丈夫就是典型的互补例子。
午后看《墨菲定律》中的互补定律,开头穿插了一个小故事,说寺庙里给我们印象深刻的两尊佛分别是满面笑容的弥勒佛和黑口黑面的韦陀,他们的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弥勒佛总是乐呵呵的,人们很喜欢他,但他不懂账务,所以他的寺庙里一直是财政赤字。韦陀太过认真,总是把账管理的有条不紊,但他总是沉着脸没有笑容,所以香客越来越少,慢慢香火就断了。由此可见,他俩掌管的寺庙都是同样的糟糕。
大智慧的佛祖在巡查香火的时候,看到这一现象,进而改变了用人策略,结合他俩的优缺点进行分析,决定把截然相反的两位菩萨安排在统一寺庙里,这样他们各司其职,合理搭配,优点得到了充分发挥,缺点得到了互相弥补,结果寺庙里香火开始兴旺,达到了事先想要的结果,这就是佛祖策略上的智慧。
这个故事就像外面下的及时雨一样,深深的启发滋养了我,因为中午刚和老公话不投机争的面红耳赤,我总是想不通,性格截然相反的我们当初是什么障了目,什么障了心走到了一起。
他,家境殷实,我,家境一般
他,温柔体贴,我,脾气急躁
他,宽厚包容,我,严厉苛刻
他,看我优点,我,看他缺点
他,钝感坚强,我,敏感脆弱
他,头脑简单,我,善于思考
他喜欢把钱用到吃食上面
我喜欢把钱用到穿衣上面
他平时不怎么注重卫生,比较邋遢
我平时喜欢干净亮堂整洁,爱收拾
…………
我们的互补就像书中所说的: 一是需要的互补,二是作风和性格上的互补。
没结婚之前,我租房住,他家独儿房产几处,他家思想陈旧,不懂变通,不懂教育,我比较与时俱进,把教育看的很重……我们的结合抛不开现实的因素。这是双方需要的互补。
我属于支配型,他属于顺从型,我属于急躁型,他属于耐心型。这是属于作风和性格上的互补吧。这样的互补是建立在双方价值观一致上的,比如我们都希望教育好子女,都希望孝顺长辈,都希望家庭和睦幸福。
这样看来,就消除了我很大的疑惑,我们走到一起一定也是大智慧的佛祖安排的吧,我们在价值观一致的前提下实现了非常重要的两大互补。
所以这就像《奇葩说》经济学家薛兆丰所讲:
“结婚就是双方拿出自己的资源,一起办家庭企业,签的是终身合同”
也许每个人的资源不一样,作用不一样,功效不一样,但一定是相互出力,实现双赢”
其实成年人的结合,更多的是权衡利弊后深思熟虑的选择,而非一见钟情时,不顾一切的喜欢。
不管怎样,既然走到一起组成了家庭,那就发挥各自的优势吧,双方互补才能让双方都受益,共赢才是硬道理。而不是让双方受损,那样没有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