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仁,是指对事物和人有亲切的感情和关怀,有慈悲恻隐的心肠,让万事万物都能够遂其所愿,有所生化。
在《论语》一书中,“仁”字出现了两百多次。“仁”是一种内心的人生观、世界观,要求发自内心地爱自己、爱家人、爱乡里、爱国家乃至爱天下。但这种爱不是没有原则的滥爱,而是看到别人好的方面,你要爱他,看到别人不好的方面,你要厌恶同时要对其怀有怜悯之心,而不是完全断绝与对方的联系。
孔子说:“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有人解释说,“里仁”的意思是择善而居,这种理解固然没错,但怀着一颗仁心,以仁的标准来要求、磨炼自己却更为重要。否则,即便你有心选择与仁人相交,也会无形之中被排斥在外。“仁”是一种生活态度,它能涤荡你心中的尘埃,还你一颗活泼纯净的心灵,让你活得潇洒自如,活得理直气壮。
“仁”,表现在外就是能够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这点说起来容易,但真正能够做到的人却微乎其微。生活中的很多误解和隔膜实际上都是缘于人与人的生活状态的差异。一个人如果能够充满仁爱之心,言行充满人情味,不但能给他人带来温暖,也会令自己的人生少掉很多不必要的烦恼和障碍。仁是人生不可或缺的生机,是一个人能够在环境中不断成长的养料,也是致力于大家共同幸福的一种必要的付出。
北宋名臣张咏有一次办完公事回到后厅,看到一名守卫正在熟睡。张咏叫醒了他,和气地问他:“你怎么大白天的在睡觉,是不是家里出了什么事啊?”那人闷闷不乐地说:“我母亲病了,哥哥外出很久了也没有音信。”
张咏派人去慰问,证实了守卫的话。
第二天,张咏派了一个仆人去帮助这个守卫照料他的母亲,并帮他把家里的事都安排妥当,守卫感激不尽。
事后有人问张咏为什么要这么做,张咏说:“在我的后厅怎么有人敢睡觉呢?这人肯定是心思太过繁重了,所以才会这么累。”
遇到张咏这样有人情味的领导,下属能不心甘情愿地为他尽力做事吗?的确,在生活中,一个充满人情味和爱心的人,往往具有很强的亲和力。无论其地位高低,都会赢得别人发自内心的尊敬。这样的人,无论走到哪里,都不会有过不去的路。
因此,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不能只为自己着想,否则,脱离群众,失去群众的监督和制约,就很可会走向堕落,在道德上留下污点,这是做人策略上的失败。绝对的权力意味着绝对的自由,而绝对的自由意味着绝对腐败。一个人,尤其是作为领导者,一言一行都应该带有恩慈的人情味,多为他人着想一些。这样不但能问心无愧,也会给自己增加亲和力,从而得到下属的尊敬和拥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