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灵枢经·正义精讲218
卷五·热病第二十三
5/8
原文:
热病而汗且出,及脉顺可汗者,取之鱼际、太渊、大都、太白,泻之则热去,补之则汗出;汗出太甚,取内踝上横脉以止之。
热病已得汗,而脉尚躁盛,此阴脉之极也,死;其得汗而脉静者,生。
热病脉尚盛躁而不得汗者,此阳脉之极也,死;脉盛躁得汗静者,生。
原文译文对照:
~~~~~~~~~~
热病而汗且出,及脉顺可汗者,取之鱼际、太渊、大都、太白,泻之则热去,补之则汗出;
热病而见有汗出(但汗出并不充分),且脉象与症状相一致(热病为阳证,而脉显躁盛,乃阳证得阳脉而为顺),这是病势发展处于尚能用发汗法调治的阶段,当取刺手足太阴经之荥穴和俞穴,即鱼际穴、太渊穴、大都穴、太白穴,泄刺之则可泄出邪气而退热,补刺之则可发汗而泄邪退热。
汗出太甚,取内踝上横脉以止之。
如果发汗过多,当泄刺足内踝上方隶属足太阴脾经的可见横脉(即脾经之汇入三阴交穴之脉段),以止汗(鱼际穴、太渊穴、大都穴、内踝上脾经横脉至三阴交穴,皆不在下文刺热病的59穴之数内。——译者注)。
热病已得汗,而脉尚躁盛,此阴脉之极也,死;
热病已经充分发汗,理当邪退而脉静,若此时,脉象却依然躁盛,此为孤阳不收,为阴脉衰竭之证候。孤阳不生,无阴则死,属有阳无阴,乃为逆证,故必死。
其得汗而脉静者,生。
若热病在充分发汗后,其脉能静,此为热邪退散、正气来复,属有阴以配阳,乃为顺证,故能生。
热病者,脉尚盛躁而不得汗者,此阳脉之极也,死;
热病患者,若其脉搏躁动盛实,此须出汗方能泄热,若于此情形却无法出汗,这属于阳脉之邪气亢盛至极、而阴脉之正气却虚衰至极,故患者此时为阳表之邪气极实而在内之正气极衰,故不得发汗泄热,为必死之症。
脉盛躁得汗静者,生。
热病患者,若其脉搏躁动盛实,却能充分出汗泄热,且在出汗后脉搏变得安静和软,此为热邪退散、正气来复,属有阴以配阳,乃为顺证,故能生。
~~~~~~~~~~
老黄历择吉,2024.7.23
上一篇:灵枢经正义精讲217
下一篇:灵枢经正义精讲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