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影斧声:宋太祖赵匡胤的最后一夜。 高梁车神:宋太宗的北伐惨剧

知识点一:烛影斧声:宋太祖赵匡胤的最后一夜

宋太祖赵匡胤和宰相赵普,制定了“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大战略。果然,宋朝平定南方比较顺利,南方各地,陆续纳入版图。

但是,也有人认为,赵匡胤这个大战略,从一开始就错了。为什么这么说呢?

想当初,后周世宗柴荣御驾亲征,奇袭了辽国。四十二天时间,兵不血刃连收三关三州十七县。柴荣本来打算乘胜夺取幽州(今北京),结果突然生病,不得不回师,不久后就去世了。

此时辽的皇帝是辽穆宗,号称“睡王”,是有名的昏君,他对燕云十六州也不是很重视,据说他听说柴荣北伐,说了句:“这本来就是汉人的地方,现在还给他们,有什么舍不得的呢?”

就是说,辽出了穆宗这么个皇帝,是给中原王朝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赵匡胤如果不是先易后难,而是篡位后继承后周世宗的遗志,继续北伐,当时是有可能收复幽州的。

但是,赵匡胤先去打南方了,等到南方平定,辽朝的皇帝也换成比较英明的辽景宗了,北伐的难,就由一般困难变成史诗级难度了。

这个观点不能说没有道理,但肯定也有点过于乐观。当时辽朝整体上还处于上升期,宋朝如果真的全力北伐,也许就把辽朝打醒了,然后变成了辽宋大决战,后果更难预料。

实际上,先难后易还是先易后难,还可以这么理解:先难后易,优先考虑的是获胜前提下的利益最大化;先易后难,优先考虑的是失败前提下的风险最小化。

宋朝如果一上来就北伐,赢了固然是收复燕云十六州;输了,后晋石重贵就是榜样。新生的宋王朝经济基础脆弱,缺乏战略纵深,合法性匮乏,那就直接亡国,宋朝就真成了五代之后“第六代”了。

宋朝选择了南征,实际上宋朝敢于南征,也是看中了当时辽朝内政混乱,睡王就让他继续睡,不要打扰他,抓住这个机会赶紧把南方拿下。这样,坏处是错过了难得的北伐时机,好处是以后再和辽作战,打输了咱也输得起。

当然,宋太祖自己是没机会证明,自己这个先易后难的选择,到底对不对了。

宋军开宝八年(公元975年)平南唐,下一年开宝九年,五十岁的宋太祖,就突然去世了,传位给弟弟赵光义,也就是宋太宗。——宋太宗的名字改过多次,为了减轻记忆负担,统一称他为赵光义。

宋太祖的死,传闻很多,最有名的是“烛影斧声”。

这个故事,目前能见到的最早版本,是宋仁宗时代一个和尚写下来的,完整版是这样:

宋太祖、宋太宗青年时代,曾经和一个道士一起游玩。这个道士是有点法力的,有一次喝醉之后,道士说了一句梦话:“金猴虎头四,真龙得真位。”等他醒来,问他这话啥意思,道士说,喝醉了说梦话,何必当真。

后来,赵匡胤当了皇帝,时间是庚申年的正月初四。当时干支纪年,庚对应五行当中的金,申对应十二生肖中的猴,所以庚申就是金猴;正月是寅月,寅又对应十二生肖中的虎(明朝的唐寅唐伯虎),所以,虎头四就是正月初四。道士说“金猴虎头四,真龙得真位”,实际上精准预言了宋太祖当皇帝的时间。

往后许多年,宋太祖再也找不到这个道士了,一直到太祖在位的最后一年,太祖到洛阳去,又遇见了这个道士。太祖问道士,我还能活多久?道士说:“今年十月二十日那天晚上,如果是晴天,你可以再活十二年。如果天不好,你就赶紧做安排。”后来道士就又不见了。

结果真到了那天晚上,天气骤变,大雪纷飞,于是太祖召当时是晋王的赵光义进宫,兄弟对酌,两人一块喝酒。

当时宦官、宫嫔都退下了,远远地只见烛影下,赵光义时不时离席,做出谦让退避的样子。最后,太祖用柱斧敲击地面,大声对赵光义说:“好做,好做!”解带就寝,鼾声如雷。

宋太祖喜欢随身携带柱斧,这是有名的。柱斧是文房用具,用来打人也不是不行,但柱斧不是武器,而且柱斧是在太祖手里的,所以这个细节绝对不是说太宗用斧子把太祖劈死了。结合前文,可以认为“好做”就是好好干的意思,这是勉励的话。

当晚,赵光义留宿宫中。天还没亮,宋太祖就崩了,赵光义在灵柩前受遗诏即位。

这个故事很多书都会引述,但是不讲完整版,会把前面的道士部分删掉,还会把最后的赵光义留宿宫中的部分也删掉。为什么呢?

第一,完整版的主题很明确,就是有股子神秘的力量,注定了宋太宗赵光义要当皇帝,太祖召太宗雪夜进宫,也就是为了传位给他。删掉之后,单保留兄弟俩喝酒的部分,才会显得太祖的死疑点重重。

第二,删掉这两个部分之后,这个故事才会反而像是真的。对于不信鬼神的人来说,那个道士的故事,听着就很扯;删掉赵光义留宿宫中的情节,是因为不删掉的话,就和司马光的一段记载接不上了。

司马光是怎么记的呢?

确实就是在这天晚上四更天的时候,太祖突然去世。太祖的宋皇后就命一个宦官叫王继恩的,去召见太祖的儿子赵德芳。

但是王继恩有自己的算盘,他以为,太祖向来就是打算传位给赵光义的,于是他就没有按照宋皇后的命令去做,而是径奔开封府,召见晋王赵光义。——你如果听过《文明之旅》第一集,应该对太监王继恩有印象,为什么老宰相吕端那么防着他?因为在继承人问题上弄手脚,他已经不是第一次了。

王继恩到了开封府门口,看到一个精通医术的人物程德玄。我们知道,古代医术和巫术不分家,懂医,往往意味着这人有点神秘力量。

程德玄说:“二更时分,有人到我家叫门,说晋王(赵光义)召见,出门却不见人影。如此情况,先后三次。我恐怕晋王真有病,所以赶来。”这当然是鬼话,感觉这人就是知道一点宫里的内情,所以他也不怕冻着,守在晋王府门外等消息。

王继恩就拉上程德玄,一起去见赵光义。赵光义听说兄长去世,大惊,说:“我要和家人商议商议”。

王继恩催促说:“时间一长,将为他人所有了。”三个人便踏着大雪,步行入宫。

宋皇后听到王继恩的声音,就问:“德芳来了吗?”王继恩说:“晋王到了。”

宋皇后也是政坛上大风大浪过来的,她见到赵光义,先愕然失色,但立刻就反应过来了,说:“我们母子的性命都交给官家了。”官家是宋朝对皇帝的称呼,官是大公无私的意思。宋皇后这么称呼,就是承认赵光义是皇帝了。

赵光义也落泪了,说:“共保富贵,无忧也。”别担心,不会亏待你们母子。

第二天,光义即了皇帝位,就是宋太宗。

司马光的这段记载,倒是让人觉得,太宗能够即位,大概真是有点问题。显然并不是所有人都支持太宗当皇帝的,只不过支持太宗即位的人,已经在宫里宫外成了一股很大的势力,所以最后太宗还是赢了。

宋太宗赵光义

太宗比太祖小十二岁,年龄差距还是不小的。

相比太祖早年闯荡江湖浪迹天涯的传奇经历,太宗早年显得平淡。

赵光义青年时代,在战场上没什么出色的表现。

哥哥赵匡胤当了皇帝后,赵光义地位迅速提升。太祖把两项最重要的权力交给了他:一是禁军的军权;二是开封府尹,这意味着在首都地区,可以广泛选拔人才。所以,太祖赵匡胤在位这些年,赵光义是很笼络了一大批人才的。

我们前面多次提到的宰相赵普,赵光义和赵普两个人,是宋太祖时代,皇帝之外权力最大的两位。但他俩关系特别不好,太祖也需要他们互相牵制。

对赵光义来说,最幸运的一件事就是,开宝六年(公元973年),也就是“烛影斧声”的三年之前,赵普的表现让太祖非常不满,被逐出了朝廷。这样就没有人能够制约赵光义了。

开宝九年,也就是太祖去世的当年,太祖是想过要迁都洛阳的。为此太祖和赵光义还有许多朝臣发生了激烈的争辩。

太祖公开的理由,是洛阳的地理形势,比较便于防御,迁都洛阳后,就可以裁军了,可以节省大笔国防开支。

反对迁都的理由,自然是开封交通方便,迁都洛阳后,省下来的那点军费,可能还不够把粮食送到洛阳的挑费。

这个是拿到台面上争论的说辞。有学者认为,太祖想迁都洛阳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开封已经都是赵光义的势力,留在开封,将来太祖也就真的只能传位给这个弟弟了。

反过来从赵光义的角度说,迁都洛阳,就意味着自己之前这么多年的深耕都白做了,所以他绝对不能同意迁都。

史书上有记载说,赵光义反复陈说,甚至连“在德不在险”,就是国家的安全在于德政,而不要倚靠地势险要,这种高调都唱出来了。最后宋太祖终于做出让步,放弃了迁都计划,但是长叹一声说:“为了守住开封这个国都,往后都不用一百年,天下民力都要耗尽了。”

但也有学者认为,太祖其实一直没有放弃迁都计划,也因此,赵光义需要太祖死,死了,我就可以继位当皇帝了,并宣称你放弃了迁都计划。他们怀疑太祖是赵光义毒死的,反正宋朝人的笔记里有好些赵光义下毒的记录,所以太祖才会突然死亡,而赵光义以及某些特殊人物,都提前知道了太祖暴毙的时间。

赵光义继位成了宋太宗。他这样上位,当然会有人不服,暗地里说三道四,宋代史料里关于太祖之死,还有很多奇奇怪怪的说法。

宋太宗赵光义很幸运,他当年的对手赵普,在这个时候转变立场投靠了自己。

赵普这人真是千年的狐狸,知道如何发挥自己太祖时代老臣的作用,以便在新皇帝面前站稳脚跟。赵普就说了一件往事,反正这是死无对证的:当年赵匡胤、赵光义兄弟俩的母亲杜太后临终前,指出应该兄终弟及。赵匡胤死了,赵光义继位,这是当年兄弟几个早就说定了的。赵普说,当年定这个约的时候,我也在场,亲眼所见、亲耳所闻。这个话给了太宗即位一个重要的合法性依据。

但是不管怎么说,太宗要证明自己是当之无愧的大宋皇帝,他必须要做一件事,就是解决“先易后难”里的那个“难”。太宗对军队本来没什么影响力,如果他能够指挥宋军击败辽国,收复燕云十六州,那么他当皇帝,就没有人可以说闲话了。




知识点二:高梁车神:宋太宗的北伐惨剧

宋太祖的死疑点重重,不少研究者都怀疑,他是被宋太宗毒死的。也正因为太宗得位不正,所以他特别需要军事上的辉煌胜利,来证明自己。

一个最理想的结果,就是收复燕云十六州。因为这块地方战略意义太大了,自从它落入辽朝之手,中原王朝一直心心念念。

于是,宋辽之间,注定将有大规模的战争发生。

宋辽战争

关于宋辽战争,曾瑞龙先生的《经略幽燕》是特别精彩的著作,另外,张其凡老先生的《宋太宗》一书里,也有详细梳理。

第一,宋太宗刚即位的时候,宋军的战斗力并不弱。

毕竟也是几十年残酷搏杀锻炼出来的精锐。宋太祖虽然采用了不少削弱藩镇的政策,但是手法并不激进。太祖自己就是军人出身,军队太弱会导致国防危机,他当然是有认识的。所以太祖还是留下了不少善战的边防军将领的,并且也让他们保留了比较大的自主权。所以后来那种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情况,这时候并没有出现。

第二,和辽国作战,宋军的打法确实有问题。

因为此前中原混战也好,平定南方也罢,宋军的对手普遍有个特点,就是忠诚度极低。中唐以来下克上的传统,当兵的不觉得自己应该为将帅卖命,将帅不觉得自己有多大必要忠于君主。这种战术素养不差,但是忠诚度低的军队有个特点,就是只能打顺风仗,打顺了可以很厉害,一旦处境不妙就赶紧逃跑或者投降。

因为长期是和这种对手作战,宋军养成了喜欢先声夺人,冒险突破的战术,因为只要实现单点突破,很可能对方就全线崩溃了。

但是辽国不是这种对手。

这些年发展下来,辽军的国家认同可以说相当强。而且,燕云十六州对于宋朝来说固然重要,对于辽朝也一样很重要。占据这片土地,可以轻松对宋朝保持战略威慑,这不香吗?何况燕云十六州对于宋朝来说可能主要就是国防意义,对于辽朝来说,这里还是经济非常繁荣的地区,财政方面也很重要。

所以,宋军北伐幽云,仗注定不好打,那些冒险战术,收益也不会那么高,因为辽军是能够打持久战逆风仗的。

这种情况下,宋军要想在战争中取胜,必须要改变战术打法。

所以,最高统帅需要同时具备两个素质:第一,具备卓越的战略眼光,因为刚刚说的这些问题,后世复盘是比较容易看出来的,但是历史当事人没有那么容易意识到,所以眼光必须要高明;第二,在军队里要有极高的威望,不然就是看出问题来了,下面的将领也不会服你。

这里历史没有奇迹,宋太宗两个条件都不具备。

第一次北伐

看具体战局。

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宋军先灭掉了十国当中唯一一个北方政权北汉,然后挟大胜之余威,第一次北伐。宋军和辽军在高梁河大战,高梁河今天是个很热闹的地方,就是容易迷路,就是今天的北京西直门。结果宋军大败。

这一仗,在宋朝的官方记载里,讲得非常简单。辽朝方面,当然要大书特书,尤其是两点让人印象深刻:

第一是宋太宗“仅以身免”,就是宋太宗就保住了他自己这条命,一般来说,这种记录意味着全军覆没;

第二宋太宗怎么逃走的?辽国人说他坐着一辆驴车,这就太有画面感了,所以现在网上往往戏称说,太宗是“高梁河车神”。

由于此后宋军与辽国作战,仍然表现出比较强的战斗力,所以高梁河一战,应该不至于全军覆没那么惨,感觉是辽朝方面夸大了自己的胜利。当然,光凭感觉,是不能下结论的,这时候,野史笔记的重要性就体现出来了。

宋朝比起之前的朝代,一大优势就是野史笔记比较多。野史固然有民间瞎说的传闻,但也有一些,是真正进入顶层政治圈子的人的私人笔记,这些记载可能就很有价值。

有这样一条记录:当时宋军溃败,太宗随身的御用宝器还有内侍宫嫔,全丢了,大腿上还中了两箭,此后还箭伤年年复发,最后太宗的死,也和这份伤痛有关。

这种隐秘的内情,是从何得知的呢?

差不多一百年后,宋神宗为了宣扬和辽国开战有理,这是复仇之战,就把这事和官员说了。官员又把这事和朋友说了。当然官员传这个事也没有恶意,是想帮宋神宗论证:回忆起祖宗的这次失败,皇上还掉眼泪呢,可感人了。然后,朋友知道了,朋友的儿子再往书里一记,这段“不正确的历史记忆”就留下来了。

就是说,这次失败的一些内情,宋朝不往正史上写,但是皇家内部,这些事是不能忘的,惦记着将来要复仇。

这书里还有一段记载,也解释了为什么宋军没有全军覆没,但宋太宗却“仅以身免”,实际上就是宋军的协同出了问题。太宗自己指挥的军队被打崩了,但是别的部队没乱,还是成建制撤退的。

而这种皇帝自己坐着驴车逃跑,其他部队没乱,但不知道皇帝去哪儿了的情况,导致了更严重的问题。这是司马光记下来的:

魏王德昭,太祖之长子,从太宗征幽州,军中夜惊,不知上所在,众议有谋立王者,会知上处乃止。上微闻,衔之,不言。时上以北征不利,久不行河东之赏,议者皆以为不可,王乘间入言之,上大怒,曰:“待汝自为之,未晚也!”王皇恐还宫,谓左右曰:“带刀乎?”左右辞以禁中不敢带。王因入茶果閤门,拒之,取割果刀自刭。上闻之,惊悔,往抱其尸,大哭曰:“痴儿,何至此邪!”《涑水记闻》

太祖赵匡胤的二儿子赵德昭是跟着北伐的,当时也在军中。太宗失踪了,有人就提出,要不就让赵德昭即位吧?

太宗这次征辽,他自己觉得是灭了北汉后一鼓作气,但是宋军将士很多人觉得,北汉灭了,你还没给我们赏赐呢,就要我们接着啃辽国这块硬骨头,太不厚道了。揣测一下当时这些将士们的想法,他们就回忆:当年太祖皇帝用兵,可不是这样的,你赵光义能当上皇上,本来就不清不楚,还是太祖皇帝的儿子好……对皇帝不满就换皇帝,这是五代老传统啊。

但这个倡议,最终没有实行,因为大家很快就得到了太宗在哪儿的消息,还是觉得不换皇帝好的人占了上风。只不过,这个拥立赵德昭的计划,多多少少是传到太宗耳朵里了。

兵败回去之后,因为最终征辽失败了,之前灭北汉的胜利,太宗也一直没给赏赐。大家都觉得不合适,后来赵德昭就找了个机会,和太宗说了这事。太宗心里本来就憋着气,听到德昭来和自己说这种做人情的话,就发作出来了:“待汝自为之,未晚也!”你和我说这个干啥,等你自己当了皇帝,你再封赏他们不迟!

这下赵德昭吓坏了,出来就问身边人:“你们带刀了吗?”身边人说:“这是宫里啊,我们哪敢带刀啊!”于是赵德昭冲进茶果间,抄起一把切瓜的刀,自刎而死。

太宗听说后,又吃惊又后悔,赶紧过去抱住赵德昭的尸体说:“痴儿,何至此邪!”傻孩子,哪里就到这一步呢?

这是司马光的记载。有研究者猜测,司马光这么写,已经是在尽量美化宋太宗了。实际情况,可能是赵德昭被传唤进宫调查,然后就不明不白死了。

就是说,高梁河战败,不光是一次军事上的失利,而且导致宋太宗性情大变。本来他应该是有一定自信的,只要我征辽成功,我这个皇位稳稳当当,我是可以包容潜在的竞争者的。可是一失败,自信没了,人就越来越猜忌。

于是,他就开始内部清洗。宋太祖仅剩的两个儿子,赵德昭先被逼死了;两年后,赵德芳也死了,据说是病故。赵德芳就是民间故事里“八贤王”的原型,评书里八贤王手持金锏,上打昏君,下打谗臣,直到宋仁宗时代还很活跃,但历史上的赵德芳只活了二十三岁,他是不曾有机会有什么作为的。

最后还有一个竞争对手,太宗最小的弟弟赵廷美。他的结局是被流放,然后又担忧又害怕,得病死了,年仅三十八岁。

雍熙北伐

内部清洗完成得差不多了,太宗又计划征辽。公元986年,宋太宗再次大规模北伐,因为这一年是太宗雍熙三年,所以史称“雍熙北伐”。

这一次宋太宗把一个不懂军事的皇帝,布局全面战争时能犯的毛病,基本集齐了。

第一,宣传动员完全失败。

忙于清除内部的竞争对手的这段时间,宋太宗是宣扬和平的,在给宋朝境内的居民,灌输一种战争年代已经过去了的想法。他一度应该也是确实不想打仗了,所以对辽国进行了多次和平试探。

所以,这会儿决定重启战争,宋朝方面很多人觉得,这是皇帝贪图占有更大的土地,和我们小老百姓没什么关系;至于辽国境内的汉人,高梁河之战后,也对宋朝失去信心,上次你打过来,我们那么支持你,结果你就打成那个死样子,这次又来,不是添乱吗?

第二,宋太宗不敢直面辽军了,之前的败仗太刻骨铭心了,腿上中了两箭现在还疼呢;他也不敢信任宋朝的将帅,大将一掌权,立刻就篡位,这种事五代以来见得太多了。

所以,宋太宗既不敢御驾亲征,又要遥控战争。他是一边下大棋,一边玩微操。

有人给宋太宗制定了一个攻克幽州的作战方案,这个方案虽然不一定能成功,但至少目标很明确,但这个方案被宋太宗否了。

宋太宗亲自设计一个从河北到山西,三路出征的计划,这是规模浮夸,战线漫长,却没有明确战略目标的大战略。

刚才说的是下大棋,至于玩微操,宋太宗对于宋军应该如何作战,指导得细致到惊人的地步。出征时颁发阵图,并且训令前敌将帅必须按图部署作战,否则将受严惩。

你说这让前线的将帅怎么指挥作战。指导这么细致,唯一的意义大概就是,不可能有将帅完全按照宋太宗的指导作战,那么将来打了败仗,太宗就可以说,之所以失败,都怪你们不听朕的指示。

第三,这时距离高梁河之战,又过去了将近十年。宋军将士的素质,也已经大不如前。宋军大将之间,还矛盾重重。宋朝名将杨业,就是在这次北伐中战死的。虽然潘仁美陷害杨老令公的故事,是民间演绎,但杨业多少是被队友坑了,这个确乎属实。

所以丝毫不出意外,这次宋军又惨败。

有研究者总结,宋太宗两次北伐,加上相关的几次战役,“丧师不下三十万”,使太祖时期养精蓄锐而形成的对辽作战优势完全丧失,北宋的积弱之势开始形成。

“太宗又贸然发动太平兴国四年(979)和雍熙三年(986)两次大规模北征,八年之内,先后有高梁河、莫州、岐沟关、朔州、君子馆五大败仗,丧师不下三十万,使太祖时期养精蓄锐而造成的对辽作战的优势丧失,北宋积弱之势开始形成。”

以上是从宋朝的角度,看宋太宗的北伐,如果换成辽朝的角度,又会怎么看待这一时期的宋辽关系呢?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