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以前曾看过一部关于儿童教育的纪录片,里面一个叫殷然的孩子让我记忆犹新。殷然是一个11岁的小学生,在别的同学都忙着上各种辅导兴趣班的时候,殷然却用一大把的时间来观察虫子。
在他更小一点的时候,父母带他出去,他就爱观察各种虫子。就像大多数孩子都喜欢蹲下来看蚂蚁一样。父母也觉得没什么,很正常。碰到殷然觉得特别的虫子,他就把它们带回家。
慢慢地,他家的虫子多达200多种,父母才觉得这个兴趣有点不一般啊。
看到儿子对虫子如此感兴趣,父母也没有反对,并且还参与到儿子的兴趣爱好中来,和儿子一起“玩”起了虫子。班上别的同学的家长看见这种情况,很是不能理解。
要知道,大多数家长拼命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就是担心孩子输在了起跑线上。可殷然的家长反而不着急,陪儿子“玩”这种跟学习不搭边的事情。
殷然的家长却认为,孩子的兴趣不应该是那么急功近利。况且也不能说殷然的这种爱好就没什么用。要知道班上的老师和同学,都把殷然当作最了解昆虫的大神,有时老师还会要他去给班上同学普及有关昆虫的知识呢。
但是,他们也会告诉儿子,要在喜欢做的事和必须做的事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殷然的父母如此尊重孩子的兴趣,这在现在的家长中还是比较少的。因为对大多数父母来说,兴趣可以是画画、唱歌、跳舞等各种能“上台面”的文体艺术,不能是这种对学习“拖后腿”的东西。
可是,对于孩子来说,童年有一个父母支持的兴趣爱好,是多么快乐的事情啊。
得到父母尊重、支持的孩子,不但会有一个开心的童年,甚至对他们的一生,都有重要的意义。他们能学会自尊自爱和独立自主。他们会努力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创造生活,最终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活成自己喜欢的模样。
而一个人最可怕的事,就是在生命即将结束时,回首自己的一生,发现都是按照别人的意愿生活的。
尊重孩子,家长要从孩子小时候开始做起,并且越早越好。
首先,尊重孩子的生长规律。每一朵花都有自己的花期,孩子的生长也一样。有的孩子说话早,有的孩子说话晚,有的孩子走路早,有的则走路晚。只要孩子没有身体上的问题,我们只需耐心等待就好。
父母不焦虑,不给孩子贴标签,孩子自己什么事都没有。爱因斯坦3岁才开口说话,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一个享誉全球的物理学家。
接纳孩子本来的样子,让他们按照自己的发展轨迹生长,就是对孩子最好的尊重。
其次,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尊重他们的选择,父母只需当好他们的啦啦队。
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特别是孩子的爱好、选择很另类时,家长自己都难以接受,更别提支持他们了。
但是,我们要记住,孩子有权选择他想要的生活,他不是我们的附属品,我们不能要他们复制我们的人生。
只是,尊重的教养,并不是指一味地支持孩子,还要对孩子提要求。用高标准要求他们,就是尊重了他们的能力。比如前文所讲的殷然,父母尊重他的同时,也跟他提了要求,要求他在爱好与学习之间要达成一种平衡。
大家都知道比尔·盖茨在哈佛退学创业的故事,也知道父母尊重了他的选择。可是,在这退学的背后,是比尔·盖茨已经为之做了7年的准备工作,是哈佛承诺了他如果创业失败,他还可以回到学校继续读书。
所以,尊重,并不是盲目的溺爱,不是任凭孩子为所欲为。
最后,尊重,也意味着当孩子完成了学业,无所事事、对前途一片迷茫时,家长要保持开放的心态,支持孩子走出去,找事情做。无论是什么行业,给他小步试错的机会,相信他们最终能找到自己愿意为之奋斗的事情。
作为一位老师,尊重班上每一个学生。哪怕有些学生暂时完不成学业任务,经常拖班级后腿,在班上调皮捣蛋。哪怕情况再差,老师也要尽力找到这个孩子感兴趣的东西,激发他的潜能。相信得到了老师的尊重和善意,这个孩子一定会改变。
诗人纪伯伦曾经写过《致孩子》:
你的孩子,并非你的孩子,
他们是生命自身憧憬的孩子。
他们借你而来,却并非因你而来,
他们虽然在你身边,却不为你所有。
......
孩子不是我们的复制品,不要期望孩子按照我们的想法去生活。生命最美丽的,就是那个真实独特的自己。不要压制孩子,或许孩子会因为怕你、爱你,而按照你的意思去做,但想要孩子快乐,一定是按照他们的内心去做。尊重孩子,给孩子一个属于他们的舞台,去绽放属于他们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