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毫无逻辑的四个词语的组合,连贯起来却给人以慵懒安宁之感,而这正是贯穿全剧始终的四个元素,也是典型的“日式小清新”的表达方式。
与小林聪美主演过的《西瓜》《海鸥食堂》一样,她剧中依然饰演未婚女青年——独立坚定地按照自己的步调生活的亚纪子。本剧仅仅有四集,没有浓墨重彩,没有波澜起伏,没有复杂的人物关系,而以一种平和的慢节奏,悠然地将一种平静的生活方式娓娓道来,像一曲音色轻快的纯音乐。似乎一定要午后浸泡在铺满阳光的房间里,煮一壶热茶,然后暖洋洋地品着才能体会出滋味。
剧的开头,仅用了三分钟轻描淡写了亚纪子十多年来惯常的生活轨迹。母亲在自家经营的小店里热闹地招呼着客人,亚纪子在出版社忙碌着编辑工作。正在传授给后辈经验时,噩耗突然传来,亚纪子急忙赶往医院。镜头一转,只有亚纪子独自在家里煮着食物,而还未出镜的母亲已变成了一张灰白照片。
以此为契机,一直帮忙的邻居陆陆续续出镜,情节也随之推动。在亚纪子与三位邻居的谈话中,隐约透露出了她对突如其来的转折难得的迷茫和犹豫,有着自己稳定的工作,也就无暇顾及店铺,只得将母亲经营了四十年的食堂草草地关了门。
而转折并未结束。公司因为人员调整,亚纪子被迫调离喜爱的编辑岗位;在街角遇见了一只猫,乖巧地守在小店门口,像是在安静地等待归家的主人,于是将它抱回家。
生活中一系列的变化接踵而至,并没有把亚纪子打垮,而是让她隐约开始觉得,也许是一些东西改变的契机。
在与欣赏的女作家的交谈中,亚纪子获得了一些新的灵感:“人啊,遇见某个人,经历某些事之后,会发现自己正朝着意想不到的方向前进。所以,活着真是有趣的事。”
亚纪子也终于下定了决心,选择辞职,将爱好变为专长,以自己的方式重新经营店铺,边探索边开始新的生活。
于是一条小街几家店面,看似单调的场景,几位忘年交的邻居,却铺设了整个剧的全部脉络。
亚纪子对小店的定位非常简单,从自己最拿手的开始——一家只供应三明治的午间食堂。房间从内到外都做了彻底的整修,从封闭的百叶窗到明亮的落地窗,从紧密排放的旧式桌椅到精致舒适的座位,配以衬托小店气质的花束。菜单每日更换,可以选择两种三明治内馅,与三种面包自由搭配,加上精心烹制的汤,不供应任何酒水和咖啡,将“极简主义”发挥到了极致。
都说语言文字或艺术作品是人精神的缩影,而这种大胆的经营方式也是亚纪子对自身的体悟和探索。在遇见了心意投合的志麻作为服务生之后,仅有两个人打理的小店终于正式营业。
片中出现最多的镜头是三三两两的客人陆续进店入座,志麻负责招呼。亚纪子则在柜台前忙碌着,赋予着食物治愈人心的力量,金黄的嫩鸡蛋配以炒熟的菠菜叶,或者火腿片配上芝士,夹在各式的面包里,再一刀下去,露出层叠的内陷,最后精心将面包和汤摆入托盘,仿佛是被倾注了灵魂的艺术品。
客人边聊天边享受着食物,还心满意足地频频夸赞。亚纪子不时抬起头看着眼前的来客,不经意间流露出欣慰的笑容,眼神中亦充满了平静与坚定。午间小店被笑谈声充斥着,如同从落地窗映射进来的“好天气”。随着BGM适时地响起,画面从屋内切到了街角,切片出了一方须臾的安宁。
新店开业一段时间后,亚纪子问志麻有没有察觉到什么,志麻也已体察到了:“来店里的都是气场相似的客人”。像是作家写书是为了释放自己,同时又渴求跨越时空寻找知音,从而对相似的人产生冥冥之中的吸引力。而与文字相同,店铺也是一种物化的表达方式,正是因为亚纪子塑造的三明治食堂本身的独特气质,才引得路人驻足光顾,共同营造了小店温暖、平和的氛围,成就了温馨的庇护所。
剧中的心理活动以亚纪子和女作家书信来往的方式展开,细腻地展现了亚纪子内心的变化。
经营小店给自己打工的生活似乎比之前的职场工作更真实,更悠闲,也更具烟火气。早起准备食材,傍晚之前早早关门,清算好账单以后,出门采购第二天供应所需的食料。晚上回到小店二楼的小屋,随意地做些喜欢的料理,享受一人食的禅意。随着日暮西沉,抱着猫蜷缩在沙发上,沉沉地入睡。每周闭店休息一整天,和志麻去对面咖啡厅坐坐,或一个人随处走走。不被任何规矩所束缚,完全体现着个性和率真,按照自己的轨迹随性地活着。
不知不觉,亚纪子也爱上了这种沉静的生活。
在成人的世界,活得自足和快乐也许太难得,现实的束缚和框架让人望而却步。若不为名利,不为金钱,只心无旁骛地专注于自己真正想做的事,自始至终贯彻自己的喜恶,内心的能量才能得到真正的释放。
不过,在现代社会中能活出“真我”的人,实在少之又少。
不只是亚纪子,剧中的其他人物也都在对多元的生活方式表达着一种隐喻。
最喜欢志麻这个角色,沉稳踏实,身材高大却又不乏细心,以自己的视角率真地体察这个世界,内心也很柔软。一直认为,能和自然交流的人大多存有一种“灵气”。她对植物特别精通与悉心,连门口开的正盛的有毒的樱草花,都被她小心翼翼地带回家照顾。对面咖啡厅脾气古怪的老板娘,志麻也在她刻薄的劝诫中发现了她的善良和好意。虽然寡言,但依然有种不卑不亢的坚定。她选择了“只在必要的时候打工”的生活方式,从不把自己困在囚笼里,也是复归自然本真的体现。当一个人不向外部索取而关注内心的提升时,才可谓真正的内心强大。跟这样的人相处,一定很舒服吧。
在剧临近结尾处,又围绕着“离开”与“回归”而展开。对面咖啡厅打工的小雪决定辞职,去寻找“真我”;某天那只喜欢爬窗户张望的猫咪突然消失,正如出现时那般仓促。志麻说,它也在旅途中吧。
而最后短短的三分钟,小雪又出现在了咖啡厅里,猫咪依旧蹲在门口。看似悬而未决,其实各自的内心旅途都有了答案。
像极了因为不甘去闯荡的我们,却在纷繁复杂中,逐步看清了自己。
亚纪子最后给女作家的信中写道:“我曾多次想离开这个城市,觉得从未走出过家乡的自己好没出息,对自己很不满。我察觉到,是我一直将自己束缚住了。我发现,自己变自由后,与他人的时间才真正开始。”
自由的反面是枷锁,是牢笼,是自我禁锢。自由不是心惊胆战走过独木桥之后的坦途,而是释放,是回归,是自我救赎。没有一条路能被希冀通往自由王国的彼岸,而捆绑你枷锁的钥匙就藏在内心的藏宝图中。
现代社会人为划定了“主流”,仿佛只有沿着既定的轨迹行走,才能达到那个所谓的“终点”,稍一越界,警报声就会响起,吓得赶紧缩回了脚步。大众媒体在不断地贩卖焦虑,用物欲掩盖内心的虚妄,你追我赶,灰尘四起。而剧中演绎了在烟火气中依照本心简单生活的人,并未刻意粉饰和平,却旨在强调内心坚定的人的生活态度,岁月静好。
忙着赶路的人,不一定比停下来的人拥有更多。关键在于,你的内心是否真正丰盈?
疫情肆虐的现在也是如此。原本热闹的街道开始变得了无人烟,年味还未开始就已散尽,假期一次又一次延长,只得闷在家里等待通知。一场瘟疫,完全颠覆了惯常的生活轨迹。然而,焦虑和恐惧都是无用。可曾想过,有多久不用过多地处理社交事宜而是跟自己对话了?有多久没有停下赶路而驻足欣赏风景了?其实这段时间又何尝不是一种契机,直面自己,直面现实,直面死亡,让自己沉淀,洗涤,重生。慢节奏是体察生活的最好方式。向内看清自己之后,内心的笃定和丰盈,将会让你走得更远。记得时刻警觉自己的心性,心定了,其它自然也就无所畏惧。
落入平凡,返璞归真,又何尝不是一种本性的回归?
很高兴与你相遇,更多精彩好文欢迎关注自媒体:无物永驻,多平台同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