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不能”与“不为”,破躺平之局

在《齐桓文之事》中,孟子以“挟太山以超北海”与“为长者折枝”为喻,精妙地区分了“不能”与“不为”。“不能”,是受限于客观条件,心有余而力不足,如欲挟泰山跨北海,实非人力可为;而“不为”,则是主观上的消极懈怠,有能力却不愿付诸行动,比如为长者折枝这般轻而易举之事,却推说不能。这一论述,在千年后的今天,依然振聋发聩,尤其是对照当下部分学生“躺平”的现象,更引人深思。

有的学生选择直接躺平,宣称自己“学不会”“考不好”,看似是“不能”,实则多为“不为”。学习并非“挟太山以超北海”般的绝境难题,绝大多数知识与技能,凭借正常的智力与努力都能够掌握。正如罗曼·罗兰所说:“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学习中虽然会面临压力,但我们不能就此退缩。然而,部分学生在面对作业、考试压力时,内心产生畏惧情绪,不愿花费时间去学习,便以“不能”为借口,心安理得地陷入躺平的泥沼。这就如同能为长者折枝,却坚称自己不能的人,是在逃避责任,而非真正缺乏能力。

“不为”这种躺平心态,不仅会阻碍个人成长,更会在群体中滋生消极化风气。一个班级里,若有学生因“不为”而成绩下滑,可能会影响其他同学的学习动力,甚至形成一种“学习无用,躺平有理”的错误认知。长此以往,整个班级的学习氛围将变得低迷,大家都在“不为”的舒适区里沉沦,失去了进取的活力。就像“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所描述的,消极的氛围会影响周围的人。

那么,如何才能扭转这种局面,让“不为”转变为“能为”呢?关键在于树立正确的心态与目标。首先,要认清自己并非“不能”,而是尚未全力以赴。“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就像长跑起初觉得难以坚持,但当调整呼吸、坚定信念后,会发现自己能够跑得更远。学生们应意识到,每次攻克难题,每一次进步,都是对自我的突破。其次,要设立明确且可行的目标,将大目标分解为一个个小目标,如同攀登阶梯,每一步都能看到进步,从而增强信心与动力。

“不能”是客观的无奈,而“不为”是主观的逃避。我们不能让“不为”的躺平心态,成为青春路上的绊脚石。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勇毅前行,摒弃“不为”的借口,以积极的态度去挑战自我,把看似“不能”之事,转化为“可为”“能为之事,在奋斗中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