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和一个从英国回来有几年的MBA约聊天。他带我来了一家位于世界金融中心之一的上海陆家嘴的一家非著名咖啡厅。咖啡厅周围满是高档写字楼和商圈。据他介绍,这家前身是一家国际大品牌咖啡厅,前两年经常人满为患,来这里喝咖啡的不是谈生意找项目,就是猎头HR来面试候选人。不过现在,除了零星几个观光客外,就是些欧巴桑逛街累了来蹭wifi歇脚的,店面三分之二席位始终空着。
这位朋友是青岛人,早年在新西兰也读过大学,曾在北京工作过,有投行经历。他说,现在的公司虽然是家不错的大国企子公司,但入职快两年了,当初公司的一些承诺始终没有兑现。因此他自己最近在考虑跳槽,可在上海找了很久没找到合适的。简历挂出去后,鲜有猎头打来电话,这与以往相比十分反常。谈话间,他一直哀叹现在的经济形势不好。
回国后,我第一次听到有人抱怨经济形势不好,还是在一场面试上。那是一个晴朗的上午,我来到了一家号称有国企背景且创始人在国家机关曾有任职的私募公司。到此面试的理由有两个,一是感受下私募行业的氛围,二是给的职位还不错,是销售总监,幻想可以做个中层管理人员,或许还有些干头。
和HR聊完后,她引荐了一位所谓的未来上司,是个个子很高的中年女士。谈话中,她突然提到,“今年的经济环境不好”,并用手画了个圆,强调道,“是整个经济、金融环境都不好。”我随之附和道,是的,GDP和PMI指数都没有达到预期。意外的是,她却断言,“GDP什么的和宏观经济还没有太大关系。”我不禁好奇,那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只见这位女上位正襟危坐,又重复了一遍,“是整个经济,大的宏观环境都不好,金融也不好做。”由此,我只能认为是她所谓的经济环境导致了个人业绩或团队业绩未达预期。这一点,从她那张板起的蜡黄的脸上也可见一斑。
这里多插上几句,我最终没有接受这家的offer。原因并不完全是和这位可能成为上司的女人不在一个频道上,而是这家公司的HR在面试时满是高傲地问我,是否认识某两位前公司的同事。要知道,那两人正是把前公司搞的浑水一滩的人,是直接导致我离职的“不稳定因素”,看样子,他们之间很是熟识,心想还是别把关系搞的太复杂的好;再加上要求带单入职,并称已是行业潜规则,更是有些不可理喻了……
后来听说那位青岛的朋友回到了北京,去了一家国企上班。恐怕,这档口最稳妥最明智的选择也莫过如此了吧。
有朋友问我,说国企好不好?回答自然是,好!工资低,但是稳定,职位晋升也随之慢一些;相对地,发展前景好的民企给的工资高,但是风险也大。
目前来看,资金、市场等都不倾向利好民企。原因在于,近段时间民企垮掉的、跑路的太多。还记得我之前提到的共享单车吗?众所周知,国内的两家昔日巨头,一家现在退不了押金了,还欠了自行车厂几千万的债;另一家被收购了,成了新东家的亏损业务。而行业内的其他公司早就玩儿不转、倒闭了。不过,部分城市那些政府出资的共享单车项目还活着。所以说,创业梦、互联网梦破灭了,谁都不得不提高警惕。就算企业资质再好,要想融资也得给它提高门槛、加大筹码,这事放在谁身上都一样。
中国国内近两年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产业过快发展,有些产业、公司实质为虚假繁荣,都是烧钱烧出来的。危机来了,最先暴露的就是这些资产不透明、经营不规范、炒作概念的野蛮公司。
当然,我相信未来还有机会,但要谨慎辨别经济和产业的发展方向。具体投向目前或许还不太清晰,但是资金是最灵敏的。 只要盯准下一步的资金流向,就知道下一个风口在哪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