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也倒不了的老屋》选自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4单元(阅读策略单元)。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主要包含以下内容:一、一边读一边预测,顺着故事情节去猜想。二、学习预测的一些基本方法。三、尝试续编故事。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就是指向预测这一阅读策略。
一、预测的内涵
1.预测的意义——我们为什么要边读边预测?
预测的意义在于:引发阅读期待、扩大阅读视野、调动生活体验、发现叙事规律、激活阅读经验、满足阅读期待
2.预测的方法——我们怎样边读边预测?
预测的方法有多样,我们可以依据故事题目、故事插图、生活经验、叙事规律、阅读经验、文章线索等等进行预测。
3.预测的内容——我们边读边预测什么?
我们可以预测故事的原因、人物的行为、人物的心理、类似的情节以及故事的结局。
二、确定核心目标
蒋老师根据单元语文要素:一边读一边预测,顺着故事情节去猜想。这一语文要素来确定本文核心目标——依据叙事规律,预测类似情节。
蒋教师为什么要确立这个核心目标呢?主要有以下4个理由:
第一,叙事有规律是本文最显著的写作特点。
第二,依据叙事规律,预测类似情节,是旁批中使用最多的方法。
第三,依据叙事规律,预测类似情节,是本单元最主要的迁移策略。学生在学习完这篇精读课文以后,在本单元后两篇阅读课文中,可以进行迁移。
第四,叙述有规律,也是童话里文本最常见的写作特点。
与叙事规律相关的一个概念“情节单元”,所谓“情节单元”,就是情节内部相对完整独立的故事文段,一个情节单元组合起来就构成了故事的整个情节。根据组织方式不同,情节类型确定为线性情节或环状情节。本文通过三个小故事,一环套一环,由老屋这个主角串起来以后,整个文本就属于环状情节类型 。
三、以蒋军晶《总也倒不了的老屋》课堂实录为例
蒋老师围绕“依据叙事规律,预测类似情节”这个核心目标,设计了以下两个板块:
一、提取关键信息,发现叙事规律
这个教学片段非常好的回答了我们提出的如何突破两大教学困境的问题。就是要大胆取舍,删繁就简,将语文要素的落实集中到一个点上,也就是依据叙述规律,预测类似情节。同时重构课程,调整秩序,使学生在真实的生成性教学中学会预测这一阅读策略。
蒋老师,立足于学生的真实学情。(就是学生已经预习过课文了,课文读的也非常的通顺,同时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旁批的内容,课后思考以及练习等等。)
在这样的一个基础上,蒋老师将文本分为三个相对独立又环环相扣的情节单元。呈现一个关键信息,就让学生从该信息入手,提取一串关键信息。呈现一个新的关键信息,然后让学生在依照其中的规律到文中去搜取补充相关的关键信息,这种学习形式不是对课文内容进行简单的回忆,而是重新加工加工的依据,就是这个童话故事的叙述规律。
给每个学生都留足独立思考和参与的时间。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在学生生成性教学中一步步的建构知识,完成学习任务。
二、依据叙事规律,预测类似情节
经过上一个板块的学习,学生已经有了可迁移的认知的框架。为引导学生在生成性教学过程中,扎扎实实落实语文要素。蒋老师运用以下三条策略来进一步加强按照叙事的基本规律,结合日常的生活经验和阅读体验来预测故事。
第一,依据故事的叙事规律,进行迁移预测。
就是让学生根据《总也倒不了的老屋》叙事规律,进行迁移预测,蒋老师在原有的表格基础上新增了空白表格,从表面上看,是让学生再创造一个情景单元,其实际上是让学生进行预测,学生可以根据事先已经掌握的叙事规律,举一反三,做出有理有据的预测。
第二,分享自己的阅读经验,归纳预测。
蒋老师分析预测经验,意在引导学生深入把握预测的基本规律,他还一再强调所有预测必须有理由,理由来自于哪里,当然是来自于故事本身的细节,来自于学生的自己的生活经验,也来自于学生曾有过的阅读体验。
第三,提供同类型的故事情节,运用预测。
在完成迁移和归纳之后,教学最终进入实战环节,蒋老师为学生们提供了同类型的故事情节,让学生根据预测要求和规则进行猜想。由此蒋老师出示了《小猪变形记》这一文本。学生根据小猪两次模仿其他动物的情况猜想,他接下来还可能会模仿谁,结果又会是什么,最后还要让学生预测故事的结果,这就是运用预测。整个教学层次非常清晰,难度逐步提升。
这节课给我最大的启发是,它让我意识到落实语文要素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必须让学生亲自经历知识的建构过程,而不是将这些语文要素作为学生必须要掌握的一种死记硬背的知识。学生只有通过真实的生成性教学,才能够将语文要素化为自己的知识能力,发展自己的思维,最终成为自己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