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读了前四章,热泪盈眶了四次的书。
但是作者应该不是我喜欢的类型。如果抛开“除非经历,不然你永远不可能感同身受”这一真命题不说,单纯以读者居高临下的心态去评价这本书——这本书值得读,但是又缺了那么点意思。可能是因为作者本身的局限性,对生死问题的升华不够,不足以成为经典。
但不可否认,这是本讲故事加讲道理的好书。尤其是前半段作者见人见事的亲身经历,加上直击人心的思考叩问,非常打动人。给书打四分,主要也是冲着前面的临终关怀故事的。
这本书没买纸质书,在微信读书上看的,也是我第一次用微信读书,读的第一本书。当然,也是我上班摸鱼看完的第一本书。
标题就很能说明书的内容了,这是一本讲述关于生与死的思考的书。最初的故事是关于作者自己的,最好的朋友确诊肝癌晚期,在安乐死合法化的荷兰,作者为她签署了安乐死同意书,结果在朋友的追悼会上,被其他人指责为擅自结束朋友生命的“凶手”。也因为此,作者得了创伤后应急心理障碍。为了治病,作者先是反复回忆陈述自己的经历,得到了心理医生关于疾病痊愈的鉴定。再到作者发现自己“治好了病,但并没有治好人”,于是去福利院、去临终关怀医院做义工,自己创办死亡体验工坊,最终“治好了人”,并将分享自己的心路历程,以及对生死的态度。也因为她的态度,治愈或者说相互治愈了许多面对死亡的人,这就是书的主体部分。最后几张是作者对个人观点的提炼,额,我定义为鸡汤文,因为相较于前文的故事,后面的内容太单薄了。
关于作者的经历,谈不上感同身受,但我觉得真的很真实。作者面对死亡时,不是那种未经历过生死的“大言不惭”,也不是那种刻意迷失自我的“少年说愁”,而是先是“事不关己”的平静,而后缓过神来的后悔迷茫,再是目睹朋友去世的难过悲伤。后面是面对众人指责彻底被击垮,为了治愈反复揭开窗口,到清楚的认识到自己“治好了病,但并没有治好人”,并一步步走上与自己与死亡和解的路。
作者选取的在福利院和临终关怀医院的服务对象的案例也特别典型,展现了病人、家属等在面对死亡时的不同反应。承认恐惧勇敢面对,选择跟随环保组织出去宣传旅行的齐奶奶;被身患艾滋病母亲选择生下来的艾滋病患者小海;放心不下自己先天智障孙女的郝奶奶(这一篇真的哭,就是为了能让孙女被人接受、好好生活,而拼命“讨好”每一个人,善良的郝奶奶确诊癌症时想的是她剩下的时间里,孙女能不能自理或者被收养);坦坦荡荡开心面对生活的白小诺;为了不让孩子后悔忍痛接受治疗的杨奶奶(这一篇也特别触动,直接点出了“尊严死”的选择困境,一面是病人接受痛苦的治疗却注定无法治愈,一面是亲属不能接受现实想尽办法吊住最后一口气。故事里杨奶奶的女儿直到自己也得了癌症,感受到化疗痛苦时,才真正的后悔,说出了“妈,对不起,女儿让你受苦了”);没能等来器官移植的小蕊(说到这,我要签器官移植和遗体自愿捐赠书);精神分裂的安奶奶;忏悔到最后一刻也没能解脱的宗爷爷;不要等到来不及的子文;失独的崇凤阿姨(这也必然是个社会热点问题,8090一代);有丈夫陪伴自己共同抗争的橙子;还有作者的恋人、养女、姥爷。
后面的鸡汤文里,有一篇也很有启发意义,就是关于志愿者的问题。志愿者工作不是一腔热血,它同样也是一份非常专业的工作。不仅需要专业的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有相匹配的胸怀和胆识。志愿者工作不能有高姿态,不能完全以同情心驱动。就像很久以前在读者上看到的小短文,大概是一个人问乞丐,你需要什么帮助吗。乞丐回答,你难道就不需要吗。所以,请不要轻易说“我想做志愿者”
最后简单总结下,我不敢说自己已经做好“死亡的准备”了,也许我面对亲人甚至自己的死亡的那一刻,也会迷茫无措,手脚发软。但是我想我起码在这本书里得到了一些东西,知道大概的方向,或者为那时自己的决断提供一些选项。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正视死亡,活在当下。
啊,签署器官移植和遗体捐赠这事儿是认真的,回头了解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