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史铁生《我与地坛》
记不清最初是在什么时候和什么地方看到这句话的了,因为这句话,我专门买了这本书《我与地坛》。
书买得多了,会发现,即便是在印刷、运输和销售都如此便利的今天,如果你想到一本可能有些遥远的书,你却随时都可以在网购中方便地买到,那这本书一定是经久不衰受人喜爱的。反之,如果一本书不被喜欢,若是出版在三五年前,就不会再版,也就很难买得到了。
《我与地坛》就是一本随时想买随时都可以买到的书,这样说当然是因为,它一直在再版。
《我与地坛》,是一本散文集。散文集通常不像小说,很难或者说不适合从头到尾地读下去,更多的时候,是想起来就翻翻,读上一两篇。《我与地坛》却有些不同,它让我很纠结,我似乎一面很怕去读它,怕那些可谓“透彻”的文字,一面又忍不住地一遍遍拿起、翻开来、读下去,欲罢不能。
作者与地坛这个古园有着某种命中注定的牵绊和亲密,他所有的思考,都在那里开始,又在那里归寂。
那是他在迷茫之后,似乎确信自己找到了路,他开始写作,开始创作小说。他似乎成功了,第一篇小说发表了,今年后又有小说获奖了。那时他依然喜欢每一天都到那个古园里去,他一边高兴着,一边又有些害怕,他说,他仿佛“中了魔了,整天都在想哪一件事可以写,哪一个人可以让你写成小说。…..走到哪儿想到哪儿,在人山人海里只寻找小说。……“他开始担心,担心要不了多久就会文思枯竭,”凭什么我总能写出小说来呢?凭什么那些适合做小说的生活素材就总能送到一个截瘫者跟前来呢?人家满世界跑都有枯竭的危险,而我坐在这园子里凭什么可以一篇接一篇地写呢?“
这些文字里,没有丝毫的矫情和做作,却读得出深深的恐惧和绝望。带着这样的恐惧,他观察古园里见到的每一个人,去想象,去思考,去寻找新的素材,可他的世界太小了,小到他只有这座古园。
他只有这座古园,所以,他的目光所及,也只有这座古园,他望眼欲穿,可他的视线望不出古园。这大概也曾是让他陷入迷茫和沉思的问题,一个人的眼界被局限住了,那么他的文字再美,也没有人愿意花时间去看。
好在他还拥有另一个世界——书籍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他的目光依旧无法看得到遥远,但他却开始变得深刻,这是他在遥远之外找到的方向。当他无法与别人一样看得遥远时,他得到了另一份上帝的馈赠,他比别人都更深刻。
他说:
倘若在五十光年之外有一架倍数足够大的望远镜,有一个观察点,料必那些情景便依然如故,那条小街,小街上空的鸽群,两个无名的僧人,蜻蜓翅膀上的闪光和那个痴迷的孩子,还有天空中美妙的声音,便一如既往。如果那望远镜以光的速度继续跟随,那个孩子便永远都站在那条小街上,痴迷地眺望。要是那望远镜停下来,停在五十光年之外的某个地方,我的一生就会依次重现,五十年的历史便将从头上演。真是神奇。
很可能,生和死都不过取决于观察,取决于观察的远与近。比如,当一颗距离我们数十万光年的星星实际早已熄灭,它却正在我们的视野里度着它的青年时光。
想来这应是他在五十岁的时候写下的文字,他说,“生和死都不过取决于观察”。在经历了多次的生死后,对于“死亡”,他没有恐惧,只比任何人都看得通透。可“死亡”这事,是人人平等的,相比于那些迷茫混沌中的人,他真是个“智者”。
他说:
太阳,它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当它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它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晖之时。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如果能踏遍世间山河,可能体会到的,是行万里路更胜于读万卷书。可上帝没给他这块蛋糕,他的世界不过那座古园。初读这本书,可能会带着悲悯去看那个狭小的世界,那本书中的人物很多,却又很少,不过是十几年里古园中匆匆的过客。是了,他只能见到过这些人,这里的人。
书籍没有给他翱翔的翅膀,却给了他深挖的工具。他的敏锐和深刻,他的释然和通透,没有人能及,相比于他得到的这些,那些最初的“悲悯”确是多余的。上帝公平吗?或许是。终归,在无尽的磨难中,他找到了那块属于他的蛋糕。
结束了读书生涯,在北京刚刚工作的最初几年了,我的住处距地坛很近,那时曾偶尔就去那园子里走走。也许那时的这座古园里,我曾与这个深刻通透的灵魂有过共处一园的幸运,我不知道,这只是揣测,可又有什么关系呢?
再次来到这个古园,这古园已因为那个灵魂曾经的光顾而有了不同的意义。他说,“地坛的每一棵树下我都去过”,所以,随意驻足在一棵你看着有些顺眼的树下,就可以告诉自己,他,曾在这里长久地沉思过,他说,“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
他的通透,直白得有些令常人难以接受。
所以,那些书中的文字,还有这座古园,都变成了有些怕,又有些想念的,文字和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