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从青铜器铭文和史料分析鲍氏的世系和源流(之四)

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文/有殷天乙汤孙师虎父


按照《国语》记载,鲍叔牙拒绝了齐桓公要求其成为“三宰”之一的任命,也就是拒绝为卿而低就于大夫这一级别:

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为宰,辞曰:“臣,君之庸臣也……若必治国家者,则其管夷吾乎。臣之所不若夷吾者五……(齐语.管仲对桓公以霸术)

于是,齐桓公即位后六卿大致包括:

桓公即位后六卿序列

此外群大夫包括鲍叔牙为大谏,弦子旗为士师,宁戚为司田,隰朋为大行人等等。不过在齐桓公十四年(鲁庄二十二、前672)发生过陈公子完(敬仲)流亡至齐的事件,此后不久恰好“三宰”之一去世(推测为王子成父),于是桓公希望以陈完入卿,不过后者拒绝而仅为工正。此后同时为卿者包括仲孙湫、管夷吾和隰朋,其中后者当为顶替陈完登位者,而不见鲍叔牙、宁戚、弦子旗、宾胥无等人入卿,也没有任何事迹留下,说明他们很可能早已先后去世。

由于历史上鲍叔牙(圣叔)去世后连续两代成惠叔、齐仲都没有任何事迹留下,而第四代也即“鲍子鎛”作器者鲍牵则以完整的履历从工正逐级登升至执政的“大宰”,因此其在为妻子仲姜所作鎛的铭文中骄傲地列出了曾经担任的“四事”,他也很可能是这个家族中第一位担任这个职务并且获得近三百邑的封地者,也由此被《传》文记载。

不过好不容易到达顶峰的鲍氏随即遭遇了“庆克之难”(鲁成十七、齐灵八、前574)并被处以“刖刑”:

国子相灵公以会,高、鲍处守……孟子诉之曰:“高、鲍将不纳君,而立公子角。国子知之。”秋七月壬寅,刖鲍牵而逐高无咎……(左传.成公十七年)

一般将此事件视为冤案,不过从事后陆续入卿者的身份可以发现,其实这是齐国公族系统性地驱逐异族异姓卿大夫转而掌权的有预谋的政变。按照高厚所作器“叔夷钟”的铭文,可知高氏自从商代早期就曾以成汤的“小臣”出现;而按照司马灶后来的表述也可以得知,公孙灶去世后已经出现“姜其危哉”的局面,因此国氏尽管也是姜姓,但很可能同样与齐公室无关。

齐侯使崔杼为大夫,使庆克佐之,帅师围卢……(左传.成公十七年)

齐侯使士华免以戈杀国佐于内宫之朝……使清人杀国胜。国弱来奔,王湫奔莱。庆封为大夫,庆佐为司寇……(左传.成公十八年)

“庆克之难”前后齐国六卿格局变化

如表所示,齐国在两年内借助“庆克之难”清洗了主要的执政家族而令崔、庆入卿。此次动乱平定后,国、高皆更换了家主,异姓的鲍氏、王氏失去卿位,而“丁族”出身的崔氏一年之内迅速走完了“三宰”的全部履历,而“桓族”出身的庆氏也有多人成为卿、大夫,齐国政局从此陆续转入长期由公室执政的局面。

出身鲍氏与鲍牵同辈的鲍国被从鲁国召回成为守嗣大夫:

齐人来召鲍国而立之……初,鲍国去鲍氏而来为施孝叔臣……鲍国相施氏忠,故齐人取以为鲍氏后……(左传.成公十七年)

但鲍国(文子)并未能立刻入卿,也长期不曾担任重要的官职,甚至在其先后深度参与驱逐庆氏的“尝祭之变”(齐景三、鲁襄二十八、前545)以及驱逐“二惠”栾氏、高氏的“四族之乱”(齐景十六、鲁昭十、前532),直到鲁国平定南蒯“费之叛”(鲁昭十四、齐景二十、前528)后,鲍国奉命前往鲁国履行归还费邑的手续时,他的身份仍然只是上大夫级的“大行人”,以至于当晋六卿中排名第五的下军将士鞅聘鲁时(鲁昭二十一、晋顷五、前521)都拒绝与其接受同等款待:

夏,晋士鞅来聘……季孙…….使有司以齐鲍国归费之礼为士鞅。士鞅怒,曰:“鲍国之位下,其国小,……鲁人恐,加四牢焉,为十一牢……(左传.昭公二十一年)

级别每提高一级则献牢增加两份,那么鲍国在归费时比士鞅低两位,排名第七,不在六卿之列,此时距离齐人召他回国继承鲍氏已经过去四十六年整。如果鲍国卸任施氏宰时二十岁,那么此时已经是一位六十六岁年近古稀的老人了。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