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袍,是服装界给予中国女人的最大奉献。旗袍作为唯一让汉人心甘情愿接受的满人文化,凭借的正是其不可抗拒的风情。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是旗袍最风光的年代。那时候,女人们身着旗袍,曼妙身姿摇曳于红尘,嫣然一笑,便辗转出绝世芳华。而今,着旗袍的女人谁又不是蕴着那一种怀旧情怀呢?
在众多的服装样式中,我最偏爱的便是改良了的旗袍,大约最初总是受了张爱玲小说的影响。若你是张迷,若有人提及张爱玲,你的眼前是不是有这样的画面:白流苏,顾曼帧,娇蕊……孤独又百无聊赖地自怨自叹着,从张的世界里,款款地向你走来。这些旧日的女性,无一例外一定是裹着旗袍的,或是一袭华丽的织锦,或是一领朴素的浅蓝。你也许记不得她们的面容长相,却断然不会忘记那种颓废到极致的美态。
还记得这张旧照片吗?
身量窈窕,一领斜襟扣的旗袍,微蜷的发式,侧仰着脸庞。这是张爱玲的小照。说起来真是让人好笑,曾经有那么一段时间,因为迷恋于看张,竟常常对着镜子学她的这一种姿态。然而,无论我如何地摆布自己,却怎么也无法达到那种遗世独立桀骜到苍凉的境界。
终于明白,张爱玲是模仿不来的!却依然迷恋她穿旗袍的样子。
或许,还因为王家卫的《花样年华》。那是我甚爱的一部电影。对它的爱意,不仅源于王家卫电影云淡风轻的表层下暗流涌动的艺术手法,以及梁朝伟倾倒众生的迷人电眼,更源于张曼玉演绎出的旗袍风情。窃以为,张曼玉是最能将旗袍的风韵演绎得淋漓尽致的女人。当沪上改良旗袍,遇上张曼玉式的顾盼流连,漫溢出的,是女子的万种风情。高挺的衣领撑起孤傲的自尊,却总透出淡淡的伤感和颓废。因为爱极,我是多么希望,如果有多一张船票,苏丽珍会同周慕云一起走,甚至希望现实世界里的张曼玉和梁朝伟也可以一起走。以致于有很久很久,我竟十分地厌恶刘嘉玲,只因摇曳的窗帘边,久伫神伤的那个着旗袍的美丽的侧影。
衣香鬓影,曲线玲珑,最是那一低眉的顾盼。穿旗袍的女人,用一种高贵的姿势,展示着妩媚动人的娉婷风姿。骨子里,那种古典的骄傲,唯美到似乎不食人间烟火。
而我,是食人间烟火的女子,且如花美眷早付于似水流年。可是,我依然执着地热爱着旗袍。
只是,一直没有做好穿旗袍的准备。或者说,一直没有那样的自信去尝试。那一日,从容漫步在西塘窄小的街道,绵绵细雨沾湿衣襟,不由生出几许悠悠的怨叹,也突然有了些孤芳自赏的心思。那一间旗袍小铺,便适时地出现在我视野里。
铺子里似乎有很多的款式,独对一款手绘水墨绿荷的改良款一见钟情,大约因为其淡泊中的恬静和含而不露的韵味。试穿时,觉一丝安静的气息温柔地靠近了我,又十分地合身,便买下。那时的意思,却不是为了日常穿着。多年的旗袍情结,相遇了,娶一件回家,哪怕挂在衣橱里看着,也是一种享受啊。
谁知道呢,那个闭门读书的长长的假期里,多阴雨,墨色的天空总带着一丝惆怅的表情,让人婉约出些许小资的情调,便索性去挑了好几件旗袍呼应这一种轻愁。
然后,我便成了旗袍控。在每一个或明媚或阴郁的日子里,穿上旗袍独自妖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