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范梅南说到教师上课“凡是事先准备好的都不叫智慧”,什么叫智慧?——在现场,面对具体的问题产生的理解力和处理的能力,这叫智慧。……这样一种有针对性的教育方式,其实是教师素养里面最为核心的素养。你需要不断地把你的知识转化成在现场教学过程中解决问题、促进思维、鼓励学生成长、化解矛盾、升华智慧的一种素养。——摘自《张文质说1:教师的微革命》P44
一节课的生命力在于它的生成性,而这种生成性就需要临场智慧。
厉害的老师能在课堂里抛出一个好问题,启发孩子们的思考,然后从孩子们的回应中继续提出新问题,促进孩子们的思维成长。
但要形成这样的对话场,其实是需要深厚功力的。第一,教师要能提出好问题。好问题必须是具有开放性、富有思维力的、甚至带有一定批判性的高阶问题。但因为我们常常希望课堂在自己的掌控之中,所以给出的设问往往是封闭答案的,更多是“对不对”的问题。第二,教师要有很好的聆听能力。开放性的设问,带来的一定是开放性的答案。哪些才是能够引发深度思考的答案,就很需要老师们在聆听中迅速搜集到关键词,并重点强调出来。第三,教师要有对话的意识。当孩子们的想法说出来了,老师应该在此基础上提出新问题,引发孩子们继续思考,然后再引导,直至孩子们自己探索到真正的答案。第四,教师要有深厚的专业知识背景作支撑。随着课堂对话的深入,临场智慧里需要调用的知识会越来越广、越来越深,此时,如果教师的知识储备不够,那么给予孩子的启发与支持就会显得不足,一切就可能还停留在问题的表面而无法深入。
作为我自己而言,显然离“厉害的老师”还有一段距离,但依然可以有所作为。在备课的时候,我可以把课堂临场的情况想得更深入、更细致一些。对于孩子们可能产生的问题,多作一些想象,多思考思考回应的角度。最近高三的复习课上,我开始尽可能地多问问题,让学生们自己来思考与回答。哪个地方不懂了,我就再继续抛出相关的提示性问题,让他们自己慢慢找到解题的方向与思路。这样的课堂有一定的针对性,不同的班级产生出的问题不同,而我们就在这样的个别性中实现思维的成长。
当然,我相信,随着课堂经验的丰富,这些关于回应的思考就会慢慢变成本能,累积成真正的临场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