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祖父的园子》这一课,开始我提问,这篇文章有一段文字很特别,你们发现是那一段了吗?
孩子们居然一下子就找到了,都说是第16自然段。就是下面这一段:
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个谎花,就开一个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黄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他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蝴蝶随意的飞,一会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又从墙头上飞走了一个白蝴蝶。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这个。
你为什么会觉得这一段有特别呢?
孩子们都说“就”字出现了很多次。什么东西都可以要怎么样,就怎么样!
那给你怎样的感觉呢?部分孩子说:
自由自在
无拘无束
无忧无虑
很快乐
是的,可能有的孩子还说不上来,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就是觉得句子读这特别舒服,感觉很美好,叫他说他也说不上来!这就是语言文字的魅力!
这段文字没有用华丽的辞藻,没有讲深刻道理,也没有抒发情感,反而有点啰嗦,写鸟虫、瓜果、蝴蝶,一直重复,絮絮叨叨,但是你却不觉得她是在啰嗦,也不觉得厌倦,反而感觉却很轻松、自由、愉悦。
课后,我用两天时间看完了原著《呼兰河传》,这是一部带有自传性质的经典小说,更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其实说这部书是小说,一点也不像,语言散淡,情节疏离,完全不像不像小说有扣人心弦的情节。我看的很慢,一点一点地品,像喝茶一样。这部小说真的像茶一样,细品,唇齿留香,回味悠长。
其实,好的文章,不一定要用华丽的辞藻,不一定要生涩难懂,不一定要引经据典……
“大道至简”,好的文章,往往是用极其简单的文字,唤起读者心中的共鸣,让人感觉,是的,就是这样;或者心理上的认同,对的,确实这样;又或者情感的唤醒,啊!原来是这样!能够拨动读者心弦的文章,才是好的文章。
萧红这种散淡的叙述方法正是她的文学特色,也是这部小说独特的地方,也是小说的吸引力所在。
《祖父的园子》是《呼兰河传》中比较有代表性的章节之一,是这篇整体风格沉郁孤寂的小说里为数不多的轻松愉悦,格调明朗的段落之一。是整部小说的经典部分,是我们学习写作的最好的范文。
首先学习她简洁的语言表达。你仔细读这段话,以及课文中的其他段落,都是白描式的语言,轻松地描述出园子里景物的状态。比如:我家有一个大园子,这园子里蜂子、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蝴蝶有白蝴蝶、黄蝴蝶。这种蝴蝶极小,不太好看。好看的是大红蝴蝶,满身带着金粉。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蜜蜂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圆圆的就跟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
叙事也很简单,你看“祖父浇菜,我也过来浇。但不是往菜上浇,而是拿着水瓢,拼尽了力气,把水往天空里一扬,大喊着:“下雨啰!下雨啰!”。一个调皮捣蛋的孩子跃然纸上。
更是用几句简短的对话,轻松勾勒出一个宽容、慈祥、爱笑的祖父形象。
要做到语言简洁,一定要多用短句,你看萧红的语言,有的甚至几个词语就组成一句话,读起来轻松容易理解,情感也表达到位了。
其次学习她寓情于景的方法。一般写作的人就特别敏感,很容易对自然界的景物生发感触。把自己想要表达的心情寄托在景物上,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比如: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个谎花,就开一个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黄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他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
写倭瓜、黄瓜、玉米、蝴蝶愿意怎样就怎样,那种自由自在,其实都是作者赋予它们的,作者自己感觉在园子里很轻松自在,所以看到的景物也都是无拘无束,自由生长的。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切景语皆情语。你心情好的时候,总是看到蓝天白云,鸟语花香;心情不好的时候,总是阴霾蔽日,花残草败。
比如《十里长街送总理》开头,天灰蒙蒙的,又阴又冷,就渲染了一种悲伤的氛围。《月是故乡明》,作者用月亮寄托了自己的思乡之情。
写事的时候加一些寓情于景的描写,可以渲染气氛,烘托氛围,为事情的反展埋下伏笔,更加凸现主题。
写景的文章融入情感,景物自己就会说话,把你的情感表达出来。
有善于写景抒情的作家总是会用大量的景物描写来铺陈、渲染。曹文轩的作品就是这样,《草房子》中有很多景物描写,写门口的大河,主人公出去放鸭子时的场景等,对于喜欢看故事情节的孩子来说,会觉得很无趣,甚至枯燥,但是正是这些描写才让作品独具特色。
新编的部编版语文教材选的每一篇文章都是经典好文,每一篇课文都是我们学习写作的范文,我们在学习美文的同时学习文章的写法,将会收获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