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在2009年接受了一批捐赠品,这是一批从海外回归的西汉竹简。这批简其中完整的大约有1600余枚,加上残简总计有3000多枚。整批简全为竹质,书体全为隶书,墨迹清晰,书写精美,内容丰富。
在出土的简牍中,竹简上的文字通常要比木简水平高,而且典籍类文献通常是抄在竹简上,当然这与编连有一定关系,因为竹简薄,编连后卷册不会太粗太沉重,木简不容易做到又薄又轻。
北大入藏的汉简内容十分丰富,可以说涵盖了《汉书·艺文志》所载"六艺"各个门类。这对研究先秦秦汉史,以及古代思想、科学、医学、书法等领域,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价值。目前北大汉简已经全部公布完毕,共发表了五卷,最先发表的是第二卷《老子》。
到目前为止,出土的《老子》已经有四种,按照时间顺序分别为:
第一种和第二种是1973年出土于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汉墓的帛书甲乙本《老子》。出土时同一个墓中有两种写本,根据字体、用字避讳的不同情况,分别称之为甲本和乙本。其中甲本不避汉高祖刘邦讳,乙本避汉高祖刘邦讳,但不避汉惠帝刘盈讳,可知甲本早一些,但二者都是汉初的抄写的。
长沙市马王堆汉墓的帛书本《老子》局部
第三种是湖北荆州郭店楚简《老子》;郭店简《老子》是1993年出土于湖北省荆门市郭店村的楚墓中,这个墓是战国晚期墓,因此墓中出的《老子》成书应该更早一些,大概成书于战国中前期或者更早,但抄写时间应该是战国晚期,约在公元前300年左右。楚简本《老子》是目前所见最早、最原始的《老子》抄本,但篇幅较小,仅为今本的五分之二,所反映的思想观点也与今本《老子》有很大差别。
郭店楚简《老子》局部
第四种就是北大藏汉简中的《老子》。北大汉简《老子》现存完整简176枚,残断简105枚,拼合后总计211枚,共5200多字,是四种古本《老子》中字数最多、保存最完整的版本。
北大汉简《老子》分上、下两篇,简背后题有“老子上经”、“老子下经”。上经相当于传世本的《德经》,下经相当于传世本的《道经》。以前传世文献的《老子》标题有《道经》、《德经》,但北大汉简《老子》称上经、下经,这是在出土文献中的首次发现。全书保存了《老子》完整的篇章结构,共分77章,为研究古本《老子》分章问题提供了宝贵资料。
北大汉简《老子》的文句、用字与传世本和其他出土《老子》有很多不同之处,已经有不少专家指出差异,比如今天通行本《老子》里“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这句话中的“镇”,北大汉简《老子》写作“寘”,郭店楚简《老子》写作“贞”,马王堆帛书《老子》乙本写作“阗”。不过,寘、贞、阗、镇”,古代读音都相同或相近,这在古代汉语中叫通假,这可能是不同方音或地域用字差异的表现。再比如今天通行本《老子》里“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梲之,不可长保”,这句话中的“揣”,北大汉简《老子》写作“梪”, 郭店楚简《老子》写作“湍”,马王堆帛书《老子》乙本写作“扌短”。这类字词差异在四种版本中非常多。这种差异对研究《老子》成书及字词的历史变化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从文字和书法角度来说,北大简《老子》抄写精美,也完全可以作为书法史上西汉中期的代表,这对书法研究同样有重要参考作用。
我们常说出文献很重要,但如何重要,出土各种版本《老子》就是一个典型例子。从战国时期湖北荆州的郭店楚简本《老子》,到秦末汉初马王堆帛书甲乙本《老子》,再到西汉中期的北大汉简《老子》,然后是传世魏晋时期的王弼本《老子》,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不同年代《老子》版本序列,可以说这对探讨《老子》形成和演变有着非同寻常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北京大学藏西汉竹简(贰)》,上海古籍出版2012年。
《北大藏西汉竹书<老子>价值重大》,《人民日报》2012年12月21日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