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疫情,让许多人开始重新考虑人生的方向,也让不少人陷入了迷茫。
迷茫,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状态。有多少人在迷茫中堕落,又有多少人走出迷茫,重获新生……
今天,就让我们来聊聊迷茫。
一、造成迷茫的原因
1、缺乏必要的信息
无论是中学生填报高考志愿,还是青年人求职工作,但凡是面临选择的时刻,当事人就有可能陷入迷茫。受到年龄、家庭环境等因素的限制,“他”或许既不了解自己的个性,也不了解世界,所以很难替自己的未来做出合理的决断。
2、缺少个性的目标
十多岁的学生,可能陷入对学习的迷茫。无论是社会的风气、父母的期待还是老师的教诲,都在强调学习的重要性。但有的学生很难理解学习的意义,虽然按部就班地进行着学习,却不知到底为何而努力。
四五十岁上班族,也可能会陷入对工作的迷茫。现在的企业、单位很少会顾及员工的个人价值,而忙碌的生活又剥夺了我们思考的时间,有时蓦然回首,才发现兢兢业业数十年,却不知为何而奋斗。
二、迷茫时的错误行为
1、放纵自己
迷茫是痛苦的,所以,为了缓解情绪,有的人选择了放纵乃至放弃自己。一切让欲望最大化的行为,都可以称为放纵。例如:暴饮暴食、拖延症、赖床。随着时间流逝,为了持续自我麻痹,他们只能选择更强烈的刺激,从此陷进了放纵的恶性循环,落入一蹶不振的深渊。
2、假装努力
迷茫的人往往不知做什么好,面对任何事情都没有干劲。为了摆脱这种状态,有的人会从事一些积极的活动,例如健身、读一些成功学的书等,来创造勤奋的假象,并以此安慰自己:“只要努力就会有所改变”。事实上,虽然这些行为本身都是有益的,也能给情绪带来短暂的缓解,但对于迷茫的当事人来说,其实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任何问题。
三、迷茫了,该怎么办
STEP1、认识自己
前文说过,缺乏必要的信息是造成迷茫的其中一个原因。如果你觉得获取外界信息有点困难,不妨从认识自己开始入手。
认识自己,要认识自己的个性。认识个性主要有3种方法,一是询问他人的看法(而不是他人的期望),二是参考科学的人格诊断和心理测试,三是扪心自问。认识自己的个性,可以说是万事的开端。
认识自己,要认识自己的条件。条件主要分为先天条件和后天条件两个方面。家庭环境、外貌、天赋乃至身高体重都属于你的条件。它们将成为决策时的重要参考因素。
认识自己是一个终身的过程,因为人处在一个变化的环境中,本身也在不停改变。不要害怕认识自己,这是走出迷茫的第一步。
STEP2、树立个性化的目标
一旦对自己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你就可以开始树立个性化的目标,而不是任由他人摆布了。越早认识到自己的目标,对个人终身发展越有好处。
目标分为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长期目标是人的终身追求,是人的终极信仰。它虽然很感性,很主观,却是支撑人一生奋斗的不竭动力。
如何了解自己的长期目标?毕淑敏的文章《我的五样》就是一个很好的参考:写下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五样东西,然后逐一划去,剩下的最后一样,就是你“意志的支点”。
你会发现,所谓的“房子”、“票子”,这些物质上的东西都不再是你追求的终点。你会找到更温暖、更形而上但是更有力的词汇,来描述你一生的追求。
短期目标就很容易制定了。但要注意,对短期目标的描述要尽可能切实、详细。比起“我想提高计算机技能,更好的表述是“我想学会具体的某种软件”;比起“我想养成更好的生活习惯”,不妨先说“我想做到每天7点起床”。
目标不是一旦制定就终身不变的,随着个体的变化,目标也会改变。但是,人的终极追求往往是相对稳定的。我们能做到,就是不断调整短期目标,向着长期终极目标努力,这样,就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迷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