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者的平衡之道
经历了皇后逝世与三藩叛乱,康熙与几位重臣廷议撤藩。
周培公分析了朝廷失利的原因,因为到目前为止,朝廷仍然只信任满人八旗,不信任汉军,禁止汉将统兵作战。
满八旗不仅兵马有限,王公贵族也奢侈已久,将士们居功自傲。而吴三桂的部下多为百战余生,两者相比自然是吴三桂占上风。因此他建议朝廷应该改变统兵方略,选择一些能征善战的汉将委以重任让他们率领汉八旗出战。
索额图便担心起来,便说启用汉军是不是抱薪救火,吴三桂是汉将且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号,万一到时候他们临阵倒戈,反被吴三桂利用了。周培公便说,朱国治、魏承谟都是汉人,他们都为大清献身了。于是康熙决定启用汉将。
接着周培公又提到了王辅臣,说他牵制了朝廷十万大军,如果有什么办法让王辅臣按兵不动三个月。朝廷就可以召回数万精锐另成一只奇兵,专攻吴三桂,必获全胜。王辅臣有个儿子王吉真,如今在京城,可以利用他来说服他父亲,于是康熙心里便有数了。
康熙首先向孝庄太后讨要他手里的十万虎狼之师,让周培公领军,剿抚蒙古叛军,继而平三藩,接着又让王吉真给他父亲写信,让王辅臣忠于朝廷,不与吴三桂勾结。并让他不要害怕,康熙知道他父亲忠贞,决不至于做出谋反的事情,他可赦免他的一切罪过,决不食言。
周培公利用这一有利条件,自告奋勇,主动请缨,愿冒死进城劝降,前去说服王辅臣,则可不费一兵一卒就可以顺利拿下平凉城,这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平凉百姓的伤亡;如果遭到不测,自己则死而无怨。
但康熙还是留了一招杀手锏,如若王辅臣冥顽不灵,继续反抗,则可进行强攻,武力收复平凉,拿下王辅臣。最终,在众臣努力之下,一举大破吴三桂,平定三藩。
周培公因为平定三藩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也因为他过于率直,导致了满朝大臣对其都很不满。纷纷上书对周培公进行弹劾。索额图、明珠也因其为汉人,就对康熙说,周培公身为汉人可能会行谋反叛逆之事。于是康熙将周培公派往盛京进行严格监视,十余年不闻不问。
觉|从自我平衡到帮助员工实现平衡
对一个好的领导者来说,不管面临什么样的形势,不管情况再危急,仍然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冷静的分析能力,带领自己的团队一路高歌猛进。哪怕人际关系再错综复杂,也能凭借着超强的个人魅力,让竞争双方为了同一个目的携手同心。手下的员工本事再大、脾气再暴,照样服服帖帖地为自己卖命……
其实,说透了一点也不神奇——这就是一个领导者的威信。而其中最关键的,就是领导者的平衡之道。
周培公给到康熙的几点建议,一是朝廷和吴三桂之间兵力差距,对策是启用汉将和军队;二是如何牵制王辅臣,以减弱阻碍;三是自己亲自带兵先剿抚蒙古叛军,再是主动请缨劝降王辅臣。
周培公建议的每一步,都是在维持需求的平衡,首先是交战双方军队力量的平衡,再是寻求关键人物的平衡;最后是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平衡。
作为一个普通的人,我们每个人要追求的则是事业、家庭和自己之间的平衡,三者都要有,而且三者之间都要平衡,这样的人生才叫做幸福的人生。
而作为企业家,领导者除了追求个人的平衡之外,还要兼顾企业内外部资源和资源之间的平衡,同时,也应在这一过程中,思考如何帮助员工实现自己的平衡。
学|管理平衡,从人到事
既然对于领导者来说,管理上的平衡之道如此重要,那么,如何才能实现平衡呢?
这时候我们就要借鉴周培公的做法,就在做决策、做任何事情的时候,一定要记住这四个字——主要矛盾。
对于管理来说,领导者只要抓住主要矛盾就够了,千万不要什么事情都想面面俱到,否则会过犹不及。而回过头来,仔细观察我们的人生,也是一个在不断追求平衡的过程。
在企业中,管理者要追求的是管理与具体事物之间的平衡;领导者则要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平衡。因而,我们看到,诸如周培公、索额图、纳兰明珠之类的大臣,他们在做的是在解决某个具体的问题上的管理与事物之间的矛盾,而康熙则一直在追求大臣之间的平衡,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平衡,例如鳌拜与索尼、朱国治与吴三桂、索额图和纳兰明珠等的并行存在其实就是一种平衡。
思|管理的上下同欲
要实现管理的平衡之道,领导者首先应该思考,我们经常在谈管理,但是,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管理呢?
其实,“管理”的概念,如果结合中西方的文化来看,中国人谈管理很简单,就八个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但很多人说觉得这是已经老掉牙的说法,而且观念也太守旧。其实,如果用西方管理学的说法来讲管理,也还是八个字“各安其位,各尽其责”。如果仔细领会,其实也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对于领导者来说,什么样的情况是领导者最不想看到的呢。简单来说,就是“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各不在其职,不谋其位。
管理用一个及其极端的词来形容,其实就等于另外两个字——“沟通”。这一沟通是关于人的,是关于团队的,所以在管理上“沟通”是不能拖的。领导者必须要跟别人沟通,必须让别人理解,而不是用权威去压制,因为最终将工作开展下去的还是员工。
但正如康熙所说“兵不在多,在将”。很多时候企业家总是觉得员工太少,但从管理的角度上来说,一个企业最重要的是什么?是人才。
人们常说“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企业最重要的人才是“将”。而作为“将”,最重要的就是信任。当企业有了良将之后,还需要团队来支撑,因为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而只有团队中的每一个人都把团队看得比自己更重要的时候,团队才会更完美。
当然,领导者始终应谨记的是,团队也不在人多而在于心齐,正所谓“上下同欲者胜”。所谓团队,就是因为同一个目标而走到一起的人。一个团队好不好,作为核心人物,领导者做得正不正确十分关键。
王辅臣以军功起家于明末清初风云动荡之际,后来又参与吴三桂发起三藩之乱,反清又降清,降清复反清,反后又再降。王辅臣似乎也那么天真的以为自己置身于事外会是最安全的。王辅臣失败的人生告诉我们喜欢谈利益的人,最后很少能够得到利益。
纵观王辅臣一生,惜乎生不逢时,在时代大变局中夹缝生存,载浮载沉,常常身不由己随波逐流,颠簸在时代的浪潮上。性格中既缺少一个人最宝贵的原则性,又屡屡摸错历史的脉搏,造成了他悲剧性的结局。
吴三桂专制云南十余年,镇守宁远和山海关,暗中操练兵马,培植自己的力量,再加上之前是大明朝的大将,清兵入关后,吴三桂作为剿灭农民军和南明军队的先锋,更是所向无敌,勇不可挡。康熙继位时,吴三桂势力已经十分强大,亲信遍布天下。
吴三桂一直以来视权力如命,为了权力,不惜将父亲,将故君扔在一边,怎可能放弃权力?可是,他太高看了自己的智商,低看了康熙的智商。他不知道,宫中那位青年皇帝,是历代皇帝中少有的政治早熟者,不甘臣服于清廷统治的吴三桂最终还是选择了造反,可惜吴三桂的造反终究还是以失败告终。
我们一直在说“性格决定命运”,吴三桂的性格早已注定了他惨白一生的结局。他太看重个人利益,仅平西一处的开销就花掉了大清三分之一的资产;他太投机,在大清进攻大明的关键时刻待价而沽;他太不守信,因此无法与耿精忠、尚可喜结成攻守同盟;他太精于算计,使得他在是否首付长江以北市场的问题上犹豫不决。这些性格缺点使他与康熙的对决中错失良机,功亏一篑。
行|做一个善于看到未来的领导者
在康熙与周培公等人商讨撤三藩为何失利的过程中,两人都很好地运用了领导者的平衡之道,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康熙从孝庄太后处借来十万虎狼之师后,正缺一个将领,康熙随即任命周培公为抚远大将军。周培公推脱回答说自己根本就没带过兵打过仗,康熙回复他说自己还是第一次做皇帝呢。
对于康熙而言,之所以任命周培公,并不是因为看到他过去的丰富经验,而是他知道周培公能够真正做到以终为始,向死而生,非常清楚地知道目标是什么。而这才是能否平定三藩的关键,康熙知道周培公善于抓住问题关键,攻克主要矛盾,所以第一时间任命周培公。在周培公无带兵打仗经验和丰富的战略决策、坚定的目标和信仰之间,康熙找到了周培公的平衡点。
第二,周培公面对众将士,临行出征之前讲了一番话,虽然当时只分给士兵们每人一两银子,但却很好地激励所有人。
周培公的一席话,就好比企业中的股权激励。但周培公却对其时间、额度以及未来都描述得十分清楚。因为作为一个管理者,周培公十分清楚,股权激励不是直接分康熙手里现有的钱和股份。更重要的是,将其作为一种制度,激励员工加倍努力,积极创造更多的利润。
在现实中,很多企业家却不敢做股权激励,因为他们觉得股权激励是把双刃剑。而对于领导者来说,其中,企业股权激励做与不做的关键是,在这之前先明白激励员工最重要的究竟是什么。
如周培公一样,领导者应该深知的是,员工激励最重要的是分享未来,而不是现在。其重点在于让员工看到分享的是利益分配机制,也就是周培公所说的察哈尔王的那一千万两黄金。虽然周培公现在只能每人发一两银子,但是这并不重要。因为决定领导者能不能用对人的关键与有没有钱、钱多钱少没太大直接关系,而是跟老板的格局、愿景和未来有关系。
所以,股权激励分享的是未来,而不是现在,领导者需要做的,不是把现在的股权拿去分,而是要把未来的希望给到员工,从而不断给到员工自信心和行动的勇气。这是领导者一定要看清楚的,领导者永远要看得到未来。
教|领导,得人心者得天下
在企业管理中,相较于企业战略决策的制订,用人决策的制订和调整更加频繁。领导者既要做好战略决策,还要做好人事决策。所以,对于康熙和周培公而言,作为管理者的周培公,他要做的是全力以赴打赢这场战争,但前提是康熙要给到周培公机会去领兵作战。而作为领导者的康熙,最大的能力叫做“领导”,如果用一句话来说,领导就是“得人心者得天下”。但问题是,如何得人心?
俗话说“知人性者得人心”,尽管每个人的内心想法和感受都不相同,但是人与人之间也是存在很多共性的,而这,就是人性。也就是说,当我们了解一个人的性格时,我们就开始了解他的心。
我们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对于领导者来说,领导力最重要的两个关键点就在于,第一是领导者对于自我的了解以及自我的管理;第二是做战略,而且战略一定是要游刃有余,并且是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唯有如此,领导者才能在内部的平衡的基础上,实现外部的平衡,这也正是领导者的平衡之道。
周培公被弃,许多人认为这是康熙卸磨杀驴。康熙为什么要将天大的功劳给图海,是因为大清很早定下一个原则:武靠满人,文靠汉臣。康熙如果让周培公立下天大的功业,必然会对满人的积极性产生极大的影响,从而打破势力的均衡。
满人是大清的根基所在,也是康熙的嫡系部队,从全局上看,康熙弃用周培公是有利于大局的。我们也重新树立了一个理念,康熙对周培公的安排绝对不全是所谓的鸟尽弓藏,而恰好是作为对管理者周培公的一种保护,不要把他放到风尖浪口上,因为“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作为领导者,你要能够学会保护底下的管理者。
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康熙内心始终认为皇权第一,任何人都必须服从他的领导!康熙担心如果周培公叛变,那么周培公手中的几十万大军将是康熙致命的威胁!再加上周培公又是汉人,在那个时候满汉之间的矛盾也是相当尖锐的,也没有人能知道这淌水的深浅程度。
况且周培公只是布衣书生一个,并没有任何的显赫背景,不像索额图至少还能拼个爹啥的,于是乎,朝中的满足大臣自然而然对他也嫉妒还加仇恨。所以,康熙顺水推舟,贬谪周培公,使得无论是满族大臣还是康熙自己都觉得合情合理,不过对于周培公来说那可就悲剧了!
康熙对周培公是不是鸟尽弓藏这个问题我们也不能一概而论,但就目前的局势来说这也许是对周培公最好的保护。
——文章节选自“大师兄点评清三大帝”第一部《向康熙学战略》,新书首发预售中,欢迎联系预订!
《向康熙学战略》-研读企业创业的艰难与战略决策之道;
《向雍正学用人》-探寻企业规范管理与识人用人之道;
《向乾隆学领导艺术》-破译职业经理人领导艺术与家族企业传承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