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烈日炎炎,热气逼人,对人们的身体影响很大,容易造成中暑,体弱多病者首当其冲。为此,我们有必要了解高温的定义和危害、高温气象预警的含义和高温防御的措施,力争把高温危害造成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
一、高温和酷暑的定义
空气温度达到或超过35℃以上时称为高温,达到或超过37℃以上时称酷暑。
二、高温及高温危害
高温是一种灾害性天气,这种天气会对人们的工作、生活和身体产生不良影响,研究指出,当气温达到30-34度时,人体生理活动开始受到影响,当气温达到35度以上时,人体的调节功能大减,容易出现疲劳、烦躁等,由于外界气温过高,导致人体内部代谢失衡,易发生“高温病”。一是因体内产生的热量积蓄过多而中暑的“热射病”;二是在烈日下暴晒易导致脑膜和大脑充血、出血、水肿等的“日射病”;三是中暑虚脱的“热痉挛”。同时,高温时期是脑血管病、心脏病和呼吸道等疾病的多发期,死亡率相应增高,特别是老年人的死亡率增高更为明显。在高温天气里,人体散热困难,出现盐水代谢失衡,虽然多个器官参与降温,但汗腺排汗功能趋于衰竭,人体的体温调节功能受到限制,多余热量仍积蓄在人体内而引发中暑,由此可见,高温是一种灾害性天气,特别是持续性高温,对人的健康危害很大。
三、高温预警如何分级
高温预警信号分为三级,分别以黄色、橙色、红色表示。其中,高温黄色预警信号的标准是:连续三天日最高气温在35℃以上;高温橙色预警信号的标准是:24小时内最高气温升至37℃以上;高温红色预警信号的标准是:24小时内最高气温升至40℃以上。气象学上,气温在35℃以上时可称为“高温天气”,如果连续几天最高气温都超过35℃时,即可称作“高温热浪”天气。
四、夏季如何预防中暑
中暑是人体在高温和热辐射的长时间作用下,机体体温调节出现障碍,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及神经系统功能损害症状的总称,是热平衡机能紊乱而发生的一种急症。
夏日出门记得要备好防晒用具,最好不要在10时至16时在烈日下行走,因为这个时间段的阳光最强烈,发生中暑的可能性是平时的10倍。如果此时必须外出,一定要做好防护工作,如打遮阳伞、戴遮阳帽、戴太阳镜,有条件的最好涂抹防晒霜。还要准备充足的水和饮料。此外,在炎热的夏季,防暑降温药品,如十滴水、人丹、风油精等一定要备在身边,以防应急之用。外出时的衣服尽量选用棉、麻、丝类的织物,应少穿化纤品类服装,以免大量出汗时不能及时散热,引起中暑。老年人、孕妇、有慢性疾病的人,特别是有心血管疾病的人,在高温季节要尽可能地减少外出活动。
不要等口渴了才喝水,因为口渴已表示身体已经缺水了。最理想的是根据气温的高低,每天喝1.5至2升水。出汗较多时可适当补充一些盐水,弥补人体因出汗而失去的盐分。另外,夏季人体容易缺钾,使人感到倦怠疲乏,含钾茶水是极好的消暑饮品。
夏天的时令蔬菜,如生菜、黄瓜、西红柿等的含水量较高;新鲜水果,如桃子、杏、西瓜、甜瓜等水分含量为80%至90%,都可以用来补充水分。另外,乳制品即能补水,又能满足身体的营养之需。
夏天日长夜短,气温高,人体新陈代谢旺盛,消耗也大,容易感到疲劳。充足的睡眠,可使大脑和身体各系统都得到放松,既利于工作和学习,也是预防中暑的措施。睡眠时注意不要躺在空调的出风口和电风扇下,以免患上空调病和热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