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陪我玩一小时吧!”
“爸爸忙呢,要挣钱呀!”
“爸爸,你一小时能挣20元钱吗?”
“能的。”
“我攒了半年,总算有20元了,现在给你,我要买你一小时的时间,赶快陪我玩一小时吧。”
父女俩的对话中,形象地说明爸爸总是很忙,而女儿渴望父亲陪伴的需要得不到满足。若长久就可能导致孩子的孤僻,缺少安全感,被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等心理问题,也可能导致学习动机的下降。
“老师,作文加一分,我就及格啦,帮一下忙吧!”
“作文分不能加,但可以总分给你加一分,你要考虑清楚,这一分要偿还利息,借1还10,下一次考试给你减10分。”
“行,下次我争取好好考。”
这个小孩果然下次考了91分,减去10分还得了81分。老师满足了小孩的愿望,同时也激发了他努力学习的动机。
这两个案例说明孩子的心理需要和学习动机之间存在必然的关系。适度满足和延缓满足孩子的需要,能有效的激发孩子的学习动机。怎样去满足他们的需要,需要我们有一双慧眼,能感觉到他们的一言一行,并适时的捕捉住教育的瞬间。
去满足,不是一味的纵容,而是要实现调动他们积极性的目的。无原则的给了他一分,却换来了孩子积极向上的不止十分。相对于简单粗暴的责罚和训斥,考虑和满足他们的心理感受,会起到事半功倍的奇效。这让我们想起大禹治水的法子,对于水患,宜疏不宜堵。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诺研究人的动机,提出了五种基本需要理论,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低层次的需要在成长的过程中没有得不到满足时,就无法产生高层次的需要。反之,高层次的需要一旦产生,就可以克服低层次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激发出来的动机最强大。
革命先辈们的“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的共产主义信仰,就是自我实现的需要,凭着这种信念,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开展前赴后继的革命历程。
孩子也是活生生的生命,我们应该去尊重他们,以童我之心去适度满足他们的学习、生活上的愿望,从而促使他们拔节抽穗,助力他们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