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剧《我们与恶的距离》讲述了一桩九死二十一伤的随机杀人案牵连三个家庭的悲与痛,对这桩罪案的后果作出了冷静而深刻的全景式描绘。
这三个家庭分别是凶手李晓明的家庭、被凶手夺去儿子生命的新闻总监宋乔安的家庭以及凶手的辩护律师王赦的家庭。
在剧中,凶手的父母与妹妹李晓文,作为一个有良知的家庭,面对的是作为儿子、作为哥哥的李晓明所犯下的不可能被原谅的罪行,是受害人的伤痛、憎恨与辱骂,这是无论做多少善事都无法弥补的良心的刺痛。这将跟随漫长一生的刺痛里还夹杂着“花二十年时间却培养出一个杀人犯“的惊愕与不解:为什么小时候那么乖的孩子长大后却是杀人犯?
当李晓明在没有通知辩护律师和家属的情况下就被处以死刑的时候,他的家庭面对的是一个相伴二十几年的生命的消亡。媒体以声讨正义为名的围追堵截,给“正义战士”自封的大众以可乘之机,尽情宣泄他们的愤怒。
年幼的儿子在电影院被无冤无仇的凶手无情剥夺生命,而有部分原因是自己在电影中途接完工作电话没有及时回去,宋乔安以酒精和工作麻痹自己,而这种精神状态却影响了她周围的很多人:对丈夫的冷漠、对女儿的忽视、对下属的严苛。她被自己的情绪困住了。
而李晓明的辩护律师王赦,他的工作职责很难被大众所理解:为什么要为一个十恶不赦的罪犯辩护?他自己被泼粪、被谩骂、被网络暴力,他的妻子和女儿被威胁、被恐吓,心惊胆战地过每一天。
而我,从一个普通观众的立场,认为这部剧讨论的几个核心问题如下:
第一,个体所犯下的罪行是否应该牵连到其家庭?个体接受法律的制裁之后,其家庭能否被允许获得开始新生活的权利?
我认为,个体所犯下的罪行不仅是受害人的死伤,对于受害人的家庭更是毁灭性的打击,正如剧中所呈现的,这种打击可能使得其亲人伤痛终生、难以走出,甚至可能使得其亲人又将这种负面情绪传染给周遭的人,造成更多的人心灵破碎。
一方面,个体罪行肯定有一部分原因来自其家庭,无论是教育还是关怀的缺失,那么家庭势必要为其罪行承担责任;另一方面,但凡有良知的家庭遇到这样的事情,都要一辈子承受良心的煎熬、受害人的怨恨,在“过街老鼠”的生活里生不如死。
所以,这其实不是“应不应该”的问题,答案是只要是一个有良知的家庭,就会一辈子笼罩在这桩罪行的阴霾之中,终生得不到解脱,因为受害人永远不可能原谅他们。
像剧中的李家父母和李晓文,他们试图通过捐款赔偿,通过社会公益,通过帮助受害人的家庭(且不论受害人家庭接不接受),来赎清儿子、哥哥的罪孽。剧情已经给出一个解答,作为凶手的家属可以开始新生活,但这个新生活将是为弥补罪过而展开,为受害人家庭走出伤痛而尽心尽力。
因为,一桩罪行的后果,远远不止受害人,还有他们的家庭、朋友以及所有与他们相连的人。
第二,罪犯是否与其他人享有同样的人权?
全剧开场就是凶手李晓明的辩护律师王赦被愤怒路人泼粪的场景。
在这里,需要明确的一点是,王律师是在履行其作为辩护律师的职责,而以泼粪路人为代表的人认为王律师作为罪犯的律师,就是在为其脱罪、帮助其逃脱法律的惩罚。
第5集的最后,在没有通知辩护律师和家属的情况下,李晓明就被处以死刑,王律师醉酒后的愤慨之词是我认为全剧最为深刻的一幕。他说:
我是他的辩护律师,我没有收到通知,我相信他的家人也没有收到通知,可是新闻媒体可以在第一时间收到通知去拍。为什么不让他和他的家人见最后一面呢?我不懂。这合法吗?合理吗?合情吗?
他真的该死,他杀了人就应该死。可是,不代表民主法治要跟着一起陪葬。那为什么我们还要逮捕他,然后浪费这两年时间开庭啊调查啊什么的,我们抓到他的时候就一人捅他一刀把他捅死就好了啊。你们都希望他死,我知道,大家都希望他死,舆论媒体也希望他死,但是民主法治是用来讨好人民、讨好媒体的吗?
王律师的岳父说:“可是他杀了九个人,起码九个家庭为他破碎。”
这就是问题的所在,无论是泼粪路人还是岳父,他们和王赦思考的根本不是同一个问题。在这段话里,王赦已经明确承认李晓明确实应该被处死,但关键是他是如何被处死的?是在不通知家属的情况下就被粗暴地处死,还是应该与家属见上最后一面然后接受他应有的惩罚?抓到后就一人一刀捅死对以后类似的事件又有什么参考意义呢?
大众是极易被舆论和情绪所操控的,只要李晓明死就可以。而他能否在死前见亲人一面、他的犯罪动机是什么、对以后类似案件有什么参考意义、如何预防此类案件的发生、民主法治的运行方式,大众根本不在乎,也不想去理解,反正只要他死了,这件事情就一了百了了。
然而,王赦作为一个律师,他的职业要求他必须比大众站得高、看得远。
但是对于所提出的问题,我还是存在疑问的。尽管我认同王律师,在一个民主法治的社会里,即使是罪犯也不能被随意剥夺生命,但是当一个人犯下九死二十一伤的罪行之后,他的人性已经泯灭了,此时他仍然可以被视为一个人吗?他是否已经从某种意义上放弃遵守其作为人的底线?放弃其作为人的身份?
第三,媒体应该保持怎样的立场?媒体是否也在用舆论杀人?
媒体是直接面对公众的,媒体的立场将很大程度上决定舆论的走向。作为舆论的引导者,媒体应该保持客观中立的立场,对报道的每一条新闻查证、求实、负责。然而,这是一个非常理想化的状态。
剧中的品味新闻台,是收视率和广告收益的附庸,抢头条、博眼球、假新闻、未经当事人同意就拍摄……当新闻台变成收视率、金钱的傀儡,媒体的良心何在?当一个媒体只迎合观众喜欢的、想要的,媒体的立场又在哪里?当一个媒体罔顾事实真相,只会满足观众的猎奇感、煽动观众的情绪,网络暴力的出现奇怪吗?
媒体,是一定要有自己的立场的。媒体,要保证每一条信息的真实性,要对说出的每一句话负责。
剧中,当品味新闻台为了抢头条,未经求证就播放了泰国普吉岛地震的假新闻,用别的新闻掩盖后就可以两手一拍,当作什么都没有发生过?那引发的公众恐慌又由谁来负责?媒体的犯错成本未免太低了吧?
专业媒体的每一条新闻都应是经过严格的程序才制作出来的,但是作为新闻的把关人,他们也有很多触碰不得的红线。
在自媒体泛滥的今天,看似光亮可以照进专业媒体无法曝光的地带,看似新闻、信息的种类与内容变得多样化,看似有更多的真相可以被挖掘,但是它的专业性如何保障?花费足够的时间、金钱、人力、物力去进行调查求证的自媒体,远在少数;而只要一个热点新闻出现,我相信大家深有同感,一刷微信公众号,粗制滥造的跟风党,不在少数。
有信息,就会有受众,就会产生影响。当自媒体遍地都是,这意味着受众需要提高自己辨别信息的能力:什么是我需要的信息?什么是真实有效的信息?这意味着把媒体作为把关人的职责移交到受众自己手中,而受众的决策显然受到其年龄、阅历、教育背景、家庭环境等的影响。
总有一部分受众只愿意看见自己想看的东西,极易被引导、被煽动、被控制,变得情绪化,丧失理智,用舆论去杀人。
剧中新闻台的乱象正是我们自媒体的乱象,自媒体的从业标准也应该得到严格的规范,要始终记得:话语总会产生影响,始终要为话语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