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皮散文《晃悠》 系列36
·行走在镇海卫古城
从梦一般出现在视线里的古城门开始,我便怀揣聆听的愿望。
走进镇海卫古城,一种恬静淡泊的气息便扑面而来。镇海卫古城位于龙海市隆教畲族乡南太武山下的镇海村,与天津卫、威海卫、金山卫合称为明代中国四大卫城,都是因抗击倭寇而闻名于世的。
“卫”,是明朝的军事建制,每卫设有卫军5600名。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创设了卫所制度。“卫”名下设千户所、百户所。每千户所有兵1120名,每百户所有兵112名。百户所设总旗二(每旗 50名),小旗十(每旗10名),沿海的卫、所还配有哨船若干。其长官,卫称指挥使,所称千户、百户。当时全国养兵200余万人,其中分布在沿海地区的人数达45万。全国设有36卫,星罗棋布,步步设防,使得贼寇难以入侵。明洪武20年(1387年),江夏侯周德兴奉旨抵御倭寇,开始兴建镇海卫,明清各代均重修,是闻名遐迩的兵戎海防古城。
于未知的境界里发思古之幽情,人已不知不觉有了与历史同步的感觉。行走在无法定义的遗迹中,卵石垒砌的城墙像是布满了一个个醒着的眼睛,充满灵性的样子一直让我有一种和历史对话的感觉,每一块石头都是一个故事和一段无尽的传说。
镇海卫枕山面海,地处沿海突出部,居高临下,自古为兵家要地。古城周长2881米,城墙用河卵石和条石混合垒砌,有女墙1660米,垛口720个,窝铺20个。开东西南北四个城门及水门,以海为壕,门各有楼。城南门有教场,中有演武亭,亭之左有点将台,每年春秋两操。建城后又建有望高楼,用以观望海面,监视敌情,同时置有九座烟墩台。以上军事设施,今已无存,仅保存四个城门及其城墙各一小段。
然而,这些普通的古城门和城墙,在山海结合的不普通的背景里却显得多么的厚实,它们富有灵性的结构甚至超过了所有的语言,任意一种姿态都是一段文字,即使人的思想都沉睡了,它们却仍然醒着,让另一种梦延续着不灭的历史。
镇海卫古城构筑风格非常独特,既是海城又是山城。古城坐山面海,城内外有七个小山丘作为依托,合称“七星落地”。城南有象鼻山,与旗尾山相通,环抱鸿江港。此港风平浪静,为天然避风港,每遇风潮,可容过往千百艘船只聚集于此。远处海天苍茫,东碇、南碇诸岛点缀海面,颇为壮观。
城里到处有井,据说原有古井99口,传为江夏侯周德兴所凿。这些井分布于石径之侧、榕树之旁、庭院之中。其中,有两口较为出名,一名“七星井”,与“七星落地”相对应,井旁有六孔,泉从孔出,犹如甘露,民众称“米筛泉”。一为“柳树井”,井形如菱花,汲绳之痕入石栏寸许。
镇海卫古城不仅积淀了丰富的历史内涵,而且也给人们奉献了很好的旅游资源:这里除了镇海卫古城、南太武山,还有长达60多公里的南太武海滨旅游区海岸线,其中在古城西南面的隆教湾、白塘湾、湖塘湾相连10多公里,是优美的天然海滨浴场;在距镇海村西南7公里处的白塘湾海滨,便是国家地质公园——牛头山古火山口,是闻名世界的“海底兵马俑”胜景。
古城的神奇超过了所有的想象。走在环城小路,海风和阳光晾晒在山地上,不时可以看到废弃的碉堡被高草掩盖;城前的大海是纯粹的蓝,蓝得令人心颤,海面上波涛涌动,一波连着一波,海水泛起的每一层浪潮都像冰清玉洁的童话,一听一看,全部想象就成为了初始的那种纯粹;右侧的隆教湾却风平浪稳,静如处子,绵延数十里的海滩沙色纯净,如一弯落在镇海卫脚下的新月。
一个人独立海边,任神奇萦绕于心灵的某一个纬度,我从始至终都只能用心与之对话。尤其是在这个夏日的午后,当闷热的天气和烦躁的心情总是一种泛滥的背景时,海从视线外走来,直达心底,使身心也变得舒畅起来了。
镇海卫内外不仅山海俊秀,而且有不少祠、庙、亭、碑可供游人观瞻。非常凑巧的是,我来到古城时,正好赶上了镇海卫古城隍庙一年一度的庙会。
一座古城,用神话来衬托,更加显示了无穷的意味。
但,意味是需要被感觉的。都说入乡随俗,于是,从没有任何宗教信仰的我,突发奇想地随着涌动的人群,走向城隍庙,去亲身体验这古朴的民俗。
镇海卫城隍庙位于古城北门内,建于明正统13年,后多次修葺,庙会颇盛。城隍庙地处一高坡上,沿石阶而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石牌门。石牌门显然是不久前经过修葺的,两侧的石刻对联是我的老朋友、著名书法家蓝君植先生题写的。主联是“善恶到头终有报,是非判语总无私”,书法的精神气质与这种佛学禅语极其融合。
庙前的戏台,正演出着闽南人最喜欢的芗剧。芗剧又称锦歌、歌仔戏,是闽台传统文化的奇葩。龙海正是芗剧的发祥地。芗剧最早是以音律的形式发源于九龙江下游的石码镇(现龙海市区),因地处九龙江支流锦江流域而得名锦歌,流传到台湾后称歌仔戏,后在闽南漳州芗江流域广为传播,统称为芗剧。
闽南人在自己传统的民俗节日里,也总是最喜欢排演自己的传统剧目。这似乎不止是一种对自身血缘的怀旧,更主要的是把生命的感觉释放出来,让人的高贵的精神在休闲享乐的陶醉中重新抖擞起来。
如今,镇海卫已经完成了从兵家重地到世外桃源的优雅转身,当我们的手指抚摸在不知年岁的城墙和古树上的时候,如果没有保存至今的四座古旧朴拙的城门和残断的城墙,可能很难想象,这里曾经旌旗高扬,刀光剑影。静静地聆听,却又仿佛有那种令旗一挥千军呼应的呐喊声正从四面八方传来,树动风吹,所有的一切都处在冥冥中了。
然而,曾经的雄伟已成今日云烟,只有怀旧是主要的情绪。
据史料记载,镇海卫原配备军士5300名,历任指挥使18名,辖陆鳌(今漳浦县),铜山(今东山县)、悬钟(今诏安县)3千户所,清朝时仅留旗军1042名,相当于一个千户所兵力。镇海卫在“迁界”后废除了“卫”的建制,改隶漳浦县23都,至雍正12年(1734年)才划归海澄县管辖。1960年,龙溪与海澄两县合并为龙海县,现归龙海市管辖。
所谓的“迁界”,即是明末清初时期,清政府与郑成功驻台反清武装长期相持不下,为截断沿海地区民众对郑成功的接济,清政府在1656年下令实行海禁,“寸板不得下海”。1661年又下令将鲁、苏、浙、闽、粤五省的沿海居民全部迁入海岸线30里以内,所有海岸线30里界外的民居、海船全部焚毁。同时设立了防守边界,企图严密封锁郑成功军队,使其不战而溃。1667年,康熙皇帝正式下令“裁卫”。镇海卫从此成为历史名词,被世人淡忘。
但,淡忘并不意味着消失。我甚至还从中感受到一种坚忍。
时过境迁,镇海卫古城,历经600多年风云,如今只剩下那一片略显空寂的无敌山海让外人艳羡不已,从兵家重地转身成为幽静的世外桃源,却不失从容。带着被感染的情绪,我随意地走在镇海卫的老街巷里,脚步不由自主地放得很轻很轻,生怕惊动了这里的宁静。
宁静是让人心跳的气氛。拾阶漫游在古城蜿蜒的巷道阡陌,看街巷旁闲坐的老人,随意地抽一口烟,皱纹舒展的间隙里就吐出一段岁月。我由此相信,远去的生命总会化为另一种形式存留下来。
在古城的残墙断壁间,独自芬芳着的全是遍地的野花,它们随意吐放的样子,总会让人感受到最自然的本质。而与大自然的灵秀融合一体的则是沧桑和古朴并存的人文景观。
数百年来,镇海卫纯朴厚道,把许多事物直接写在生活的面容上,这里的人们至今保留了自己悠然惬意的山海田园生活。他们仍然习惯于每天扛着锄头下地,用石凿的槽洗衣服,打完鱼用心修补鱼网的破损,牵着牛到城南的象鼻山放牧……
这是一种在体验中才能感觉到的内在的风景。看不完的风景如想不完的往事。如果每一个地方都有一些感动会在你经过之后,长久地停留下来成为记忆的情愫,那么,我在镇海卫古城的行走便开始有了诗的涵义。
当夕阳西下时,我只能轻轻地挥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