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个大大咧咧的舍友,我发现我的新东西老是被拆开,旧东西老是无缘无故被丢。一开始没在意,拿就拿吧扔就扔吧,反正没什么贵重东西。
就这样过了一年多,我发现这成了他不经意间的习惯。虽然东西不贵重,但还是心里觉得不舒服,甚至会愤怒。心里开始纠结起来,是我太小气还是还是他的原因。有时会委婉提醒他一下:“动我东西之前跟我说声”。没想到大大咧咧的他根本没领会我的意思,该拆还是该拿还是拿该扔还是扔,偶尔扔了之后跟我说一声,“那什么旧了/坏了我给你扔了”“what️️️️️️️️️️️️️️”
脸上虽然一笑而过,可是心里并没过去:到底是我“心胸狭隘”还是“非问即拿是为偷”。无论往我们谁身上贴道德标签都不解决问题,问题究竟出在哪里?直到我有一次回家,在大巴上我思考这个问题,一个词从我脑子里划过——边界。我恍然大悟原来是我们的边界感不同,我的边界感比较强,他的边界感比较弱。这就造成了我们对公共领域的认知不同,我之所以不舒服、愤怒是因为他入侵了我的边界。所谓的“心胸狭隘”“非问即拿是为偷”都只是我们维护自身利益时的“道德武器”。一切原因都是最初我没有明确我的边界。
于是回去之后,我准备找机会跟他说明了我的边界、立场。说之前有过纠结:我会不会得罪他?他不理解怎么办?没办法。君子之交淡如水。大多数人都是过客,志同道合之人才能看懂同一片风景。人不能什么都要,放弃了的就是选择的代价。这几句话驱动着我。还好,问题最后完美解决。
一直认为,人除了进化而来的人性以外就是经历的环境所塑造的。比如曾经缺什么,就会报复性获取什么,这大概就是补偿心理吧!又比如某个人在某个领域受过伤,那么他会在这个领域格外敏感,这大概是生物的保护机制吧!至于为什么人与人的边界感不同,我想可能是因为我们成长环境不同吧!像我,独生子,在同辈亲戚里面基本是年龄最小,哥哥姐姐从小都让着我。像他,家境殷实,大大咧咧,一看就不像过日子的人。
国与国之间需要边界,边界不清可能会引起战争。
人与人之间更需要边界,只不过这个边界可能只是心理上想象出来的。早就听过的一个例子“甲每天请乙吃饭,刚开始乙会表示感谢,慢慢的会习以为常,直到有一天甲不请乙吃饭了,乙竟然会愤怒。”这是为什么?因为由于甲的让步,乙的边界拓展了,拓展到了甲的内部。直到有一天甲想找回失去的“领土”这就触犯了乙的利益,招致乙的愤怒。
我们从小被拿道德教化,导致遇见问题总是先进行道德评判。其实导致我们情绪变化的原因往往是自己某个领域的“被剥夺”与“获得”。“被剥夺”就会产生负面情绪;“获得”就会产生正向情绪。
后来我发现很多关系都可以用这个边界感来解决。比如父母干涉已婚儿女的家事,儿女对父母无休止的索取,这种劳动力可以是金钱可以是劳动力。控制和帮助之间是有界限的,这个界限是“决定权”;索取和求助之间也是有界限的,这个界限是“感恩”。很久不联系的中国式亲戚,见面忽然问起你的感情问题。再比如前段时间新闻上屡屡出现的孩子家长与老师的矛盾,也是出于这种教育责任的边界不明。如此种种,在中国式关系中数不胜数。
中国文化就孕育这种杂糅的、边界不清的关系,把不分边界视为亲密、关系好的表现。这种关系往往是开始吃点亏隐忍不发,结果日久积怨,反而先君子而后小人,君子始而小人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