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床后听广播,这个习惯坚持很久了,最近看了广播里推荐的一本书----萧红的《呼兰河传》,感触颇多。
萧红被称为民国四大才女,很多人称她的一生是悲苦苍凉的,童年寂寞孤独、青年漂泊流浪,年纪轻轻与世长辞,病逝的时候充满不甘和遗憾。我认为萧红最大的悲哀,是生活在那样一个年代----一个新旧交替、文明和野蛮共存、前进和固步自封相冲突的年代。她看到、听到太多封建思想带来的灾难,她无比厌恶,但是自身无法抽离,她反抗、追求平等和自由,最后自己也变成封建毒瘤的牺牲品。临死时写下:“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留下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
抛开萧红的生平,这部《呼兰河传》是部经典的作品,书中充满矛盾,既有美好的回忆又充满讽刺和鄙夷,读的时候会不由自主想起自己童年的美好时光,而后又情不自禁地哭出声音。刚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感觉很不舒服,书中很多负面的情绪,在我看来,作者的童年无忧无虑、吃穿不愁,她所表达出来的烦恼完全是矫情,尤其是那句:‘我家是荒凉的’。后来才意识到,这些美好时光正是她在无奈的现实生活中的慰藉啊。作者对‘祖父’的描写很多,让没有祖父的我很是向往,对父母的描写则少之又少,只一句‘父亲的冷漠和母亲的恶言恶语’留作读者揣摩,这句话也合适用在我的父母身上。
作者感情细腻,描写细致,让人忍不住一读再读,然后感叹一句:“真妙!这正是我所看到或者感受到的!”
“他们看不见什么是光明的,甚至于根本也不知道,就像太阳照在瞎子的头上了,瞎子也看不见太阳,但瞎子却感到实在是温暖了。
他们就是这类人,他们不知道光明在哪里,可是他们实实在在地感得到寒凉就在他们的身上,他们想击退了寒凉,因此而来了悲哀。”
“还有一棵倭瓜秧,也顺着磨房的窗子爬到房顶去了,就在房檐上结了一个大倭瓜。那倭瓜不像是从秧子上长出来的,好像是由人搬着坐在那屋瓦上晒太阳似的。实在好看。”
在读《呼兰河传》的同时,我想起我的小时候:中午趴在窗台上等待姐姐下课回家,只能接受两个台信号的黑白电视机里面咿咿呀呀地唱着什么歌曲;把土豆丝洒在地上,妈妈又半开玩笑半认真地骂我了;爸爸被晒得黝黑的肩膀上披着沾水的毛巾,长着鸡眼的脚一瘸一拐地从外面回家了;我偷藏在被窝里满心欢喜地等暗恋的人发来消息,有时哭泣、有时欢笑;爬上树梢屋顶的那颗西葫芦,被留作种瓜的那颗硕大的西葫芦在瓜秧都蔫了的时候还蹲在屋顶;雨后晾衣绳上停留的水滴,晶莹剔透地挂在上面,有的慢慢汇聚、有的自顾自地奔向大地;还有,还有......
人都是健忘的,曾经让我们刻骨铭心的事物在不知不觉中消失,轻易不会被想起。但当我们读书,看着别人的故事就会想起自己的故事,从中感受到欢欣或者悲伤,体验和当时一样又不一样的感受,不忘初心或者浴火重生,这大抵就是读书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