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步笑百步”,表面上有百步不如五十步的意思。然而百步真的不如五十步吗?“五十步笑百步”的巧譬出自孟子之口,典故来自《孟子.梁惠王上》,出于孟子回答梁惠王问题时,反问他:“你说,百步真的不如五十步吗?” 孟子这样反问梁惠王的用心何在呢?
时间回到公元前四世纪,那是战国时代初期。梁惠王,就是魏侯罃(*音同“婴”),即魏惠王。他是魏武侯之子,魏国的第三代国主,生于公元前400年 。惠王九年(公元前361年),迁都大梁(河南开封东南),以便进取中原谋取霸业。 梁惠王在位的几十年间常常与他国发生征战。
《史记.卷四四.魏世家》 记载:惠王“卑礼厚币以招贤者。邹衍、淳于髡、孟轲皆至梁。”就说惠王以厚重的礼物,态度殷切招聘贤人。 惠王见到孟子来到,就问他:你这位长者不远千里而来,将给我国带来什么利益?有什么富国强兵之计吗?
这次梁惠王向孟子提出一个疑问:“我对于国家人民,算是尽心了吧!当河内岁凶收成不好,我就把河内受灾的人民移到河东去,河内还有些老人小孩走不了的,我就把河东的粮食调到河内来。当河东闹饥荒的时候,我也一样这样救灾。而邻国的王并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可是,邻国的百姓也不见减少,而我国的百姓也没见增加,这是什么道理呢?”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我就拿打仗作比方吧。战场上,战鼓咚咚响起,两方的士兵一鼓作气,短兵相接。不多时,败方的士兵,丢了盔甲拖着刀枪,赶紧逃命。有的人逃了一百步,有的人逃了五十步。这时如果有个逃了五十步的士兵讥笑别人胆小怕死逃了一百步,你说他这样说对吗?”
梁惠王说:“当然不对。他只不过没有逃到一百步罢了,同样也是逃啊!”
孟子说:“大王既然懂得这个道理,怎能希望你的百姓会多起来,怎能寄望你的国家会比邻国更具有吸引力呢?”
这就是“五十步笑百步”的典故由来,典出《孟子.梁惠王上》。其实两个人都是退却的逃兵,只是程度不同罢了。后来比喻自己和别人犯同样的缺点或错误,只是程度上轻些,可是却讥笑别人。
孟子举了这个五十步笑百步的例子,用来譬喻,梁惠王之国和邻国同样都没能做到行王道以养民,邻国的王不能体恤人民,而惠王救灾的措施也仅仅是人民遇到大灾荒给行些小惠罢了,如果以此笑彼,就像是战场上那个“五十步笑百步”的士兵。
因为梁惠王为了争霸,频频让人民卷入战争,不顾养民以时的活计,所以孟子以此“五十步笑百步”来劝诫他,要真正地实施王道。
孟子劝他说:
如果能让百姓不违反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农时,则年中谷物丰登不可胜食;不以密网捕鱼,则鱼鳖不可胜食;若在秋天才入山林砍树,则材木不可胜用。这一来,人民才能好好的养家活口、殡葬送终,生死大事无憾无忧。人民生活无憾无忧,这是王道的开始,然而,大王给人民施的小惠,无法让人民生活无憾无忧,离王道太远了。
孟子又举例说:
有富人家的猪狗吃人的食物,吃的比穷人好,然而大王不知制止,也不知检讨施政哪里出了问题;路上有饿死的人,然而大王没有想到要开仓廪救济贫困,看到有人民饿死,只是说:“不是我的错,是凶年谷物收成不好造成的。”这样的为自己脱解,何异于用尖锐的兵器杀人,然后说:“人不是我杀的,是被兵器杀死的。”大王如果不为自己的施政找借口,不怪罪凶年谷物歉收,那么天下之民就会来归了。
所以说,五十步之流也好,百步之流也好,两个都是输家,都是“王道”的逃兵,离真正的王道太远了。梁惠王也未能真正听进去孟子的劝诫,所以主掌魏国的几十年间,魏国也由盛转衰。
事实上,不管是五十步或是百步,两个都是输家,更是“争逐”之战的受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