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了主要的事,高效便有了可能——时朝莉老师打卡引发的思考
小尘
今天醒得有点早,还不想起床,便拿过手机刷。置顶的待办之事基本都需上电脑处理,略过……想起莉莉上次在群中分享的内容还没编辑,便打开她的朋友圈,看看有什么素材可充实。
刷到她的小打卡,进入阅读。互加、青椒、彩虹花、小狮子……与此有关的图文一串串。由此,我对与这些活动相关的一个人——“时朝莉”有了兴趣。便进入她的小打卡,读着她的打卡,思考着,随手评论。有一则打卡,触发了我的思考,让我想起了一些事,我觉得应该用短文记录一下。
时朝莉2018.4.10的打卡:
其实每一次我做分享交流都特别纠结、难受。因为,总恨不得一次把什么都告诉大家,结果就是容量过大,让大家发蒙,可能适得其反。所以有效课堂,我还要好好的来学、来练,感谢大家跟我们一起成长。
“总恨不得一次把什么都告诉大家,结果就是容量过大,让大家发蒙”这种现象在教师培训和学校课堂中经常发生吧?老师有讲跟学员吸收中间的距离有十万八千里。有时你自认为给了很多,却发现学员全都落下,一样也没带走。或者学员知道了很多皮毛,却都串门了,混淆了。
与此类似的问题:你觉得很多事要做,却总是感到时间不够用,而且整天忙忙碌碌,很多事做下来似乎并没达到预期的效果。有时还觉得什么都没做好,特别烦躁。究其原因,主要是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人的专注力更无法分散。这时分清主次,有所侧重,有所专注很重要。这让我想起不久前张文质老师在写作群分享的一个小视频:
一位教授拿一个瓶子到课堂,现场演示装东西。当他用高尔夫球装满瓶子时,学员说满了。接着他又往瓶子里倒了不少小石子。在学员说满了后,他又往里面倒入了很多沙子,还摇了摇,整实了。当他问学员这次满了吗?有学员回答:“超满了。”只见教授拿出一瓶啤酒缓缓倒下。学员们惊呆了,居然还能装这么多。
这个视频是不是给你很大触动呢?在时间和空间相对固定时,当我们把主要的事完成后,你会发现,居然还有那么多的时间与空间,可以做很多的其它事,包括忙里偷闲喝上一杯啤酒,放松一下,娱乐一回。
如果你听完这个故事,还无法与课堂的处理直接链接。那再听我分享一段经历,我初中上学的一点经历。
初中我在县城一中就读,寄宿在奶奶家。连接奶奶家和学校的是县城的一条主干道。初一一整年我都在这主干道上往返。对此道路熟悉无此。我是十足的路痴,所以其它地方都很少独自去。因为常迷路。
有一次,因要买一些东西,走了其它小道。走远了一些,又迷路了。不过我记得主干道的大致方向,决定挑战自己一回,便沿大致方向随意走,不久后居然来到主干道,顺利回家。之后我用相同方法逛了县城其它地方,也都能自己回家。不到几天,就把县城的很多条路熟悉了。
由此我想到。我们的课堂,给学生的应该是学习的兴趣,最基础的知识,基本的方法。学生有了兴趣,便有了举一反三的可能。学生把这些基本的东西吃透了,熟练了,就有了举一反三的能力。这些主要的事做好了,学生懂得融会贯通,学会自学成才,我们的课堂才是高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