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期的经济学人封面文章是The Future of Learning,讲教育科技产品如何悄然改变和重建当下的教育模式,以及如何影响和促进孩子们的学习,共两篇文章——Brain Gains和Machine Learning.
Brain Gains里提到,早在1953年,哈佛的一位心理学教授去看了女儿的数学课堂后非常感慨,他发现所有的孩子都在同样的时间、以同样的速度、同样的方式学习同样的内容。过了一段时间,他就开发出了一种教育机器,可以让孩子们按照自己的进度来学习和解决问题。在上世纪60年代中期同类产品新鲜了一段时间后,大家在这方面的热情逐渐褪去。此后虽然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已经彻底重塑了人们的生活,但教育科技一直没什么大突破,一方面是因为教师和教育群体的保守,另一方面是教育科技对增强大脑的潜力还未被证实。
包括我们这一代人以及我们的下一代目前接受的教育都是工厂批量生产的模式 (Factory model),这是18世纪出现的、为适应工业革命后工人标准化工作而建立的教育制度,要求整齐划一、纪律至上,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每个流水线上的工人生产的产品是同一品质同一规格的。但很显然,这种方式早已不适合今天的社会实际,更不要说AI当道的未来了。
教育科技产品能在两个方面帮助改善这种状况:一方面Edtech能够通过搜集的数据、设计的算法关注到每一个孩子的学习特点、进度和认知薄弱点,并且根据这个孩子的情况量身定制符合他接受水平的题目,提供针对其薄弱点的练习题目;另一方面,Edtech也能使学校教育的效率更高。在美国加州,学生用 Playlist 代替传统的课本,在上面在线上课和接受测试,老师从批改作业这种繁冗的工作中解放出来,将精力投入到一对一指导或培养学生的社会技能。
由人工智能(AI)支撑的Edtech 有这样的特点:随着孩子使用的越来越多,它能通过掌握的数据进行自我学习,了解孩子的认知模式的共性,同时发现每个人具体的特点,进而给予个性化的指导。这种称为Adaptive learning的模式会根据孩子回答的每一个问题预测他后面可能出现的答案,随时调整问题的难度,使孩子既不感觉无聊也不会太受打击失去兴趣。
Machine Learning这篇文章中举了个例子,很多孩子认为3.27大于3.3,4.56大于4.9,原因在于他们将小数点后的数字视为一个整体看待,在他们眼里,27大于3, 56大于9. Edtech就能针对这种原因设计出相应的纠正练习。文中还提到了中国有款产品叫17zuoye, 利用语音分析技术帮助孩子学习英语。
文章说美国目前是对Edtech态度最为开放的国家,很多公立学校都开始引入Edtech,扎克伯格和夫人创立的慈善基金Chan Zuckerberg Initiative也将Edtech作为最主要的投入方向之一。已有实验表明,越是贫穷的、孩子受教育受限的国家, Edtech对提升认知和成绩的作用就越明显。
Our initial priorities are science and education, two areas in which systemic barriers prevent individuals from reaching their potential. Can today’s children learn and experience 100 times more than we did? Can we eliminate suffering by helping to cure, prevent or manage the diseases that affect us today? We believe the answer is yes.
当然,文章也毫不避讳各方对Edtech的质疑,一方面不一定所有的Edtech都会对孩子学习有提升作用,另一方面电子产品的引入还可能使孩子分心。此外,产生的大量关于孩子的数据和个人信息也有信息保护方面的担忧。但每个新生事物的产生都会伴生大量的问题,技术并无好坏之分,关键是人怎么使用。只要利大于弊,我们为什么不用呢?
其实Edtech只是创新教育的话题中一个很小的分支,它是工具,是辅助,教育的主宰仍然是人类。今年年初,经济学人特刊上发了另一组文章,Lifelong Learning,介绍了不少目前世界各地的教育创新实践,其中最为核心的,应该就是保持终身学习的开放心态,不仅是孩子,而是每一个人,因为学校教育不是孤立于社会环境而单独存在的真空,现实社会中的问题都会在学校教育中折射和反映出来。
那一期中另外比较突出介绍的就是项目制学习,这方面有个纪录片非常棒,叫Most Likely to Succeed,介绍了美国一所美国学校High Tech High的项目制学习实践。但目前这个片子还没有公映,我4月份在一土学校的分享会上看过一次,印象非常深刻。听说今年秋天可能还会有机会看到。这是官网,可是看到简短的介绍。http://www.mltsfilm.org/。这个纪录片是源于同名的一本书,但这本书我还没看过,等以后看完再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