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
文化领域长久以来都是精英的阵地,目不识丁的普罗大众是没有什么发言权的。但这并不代表他们没有文化需求。有阳春白雪,自然也有下里巴人。或许你早就注意到这个现象,给人丰富精神滋养的古典音乐销量总是敌不过流行音乐,影视圈也是如此。观众最爱看的,和专家评价高的,往往是两重天。文化工作者也往往在艺术追求和迎合大众之间,左右纠结,这是什么原因?是人们的文化品味太低,对优秀的作品没有鉴赏力吗?看了今天的文章,你就会明白不是文化越来越庸俗,而是时代变了,精英的话语权已经逐渐让位给大众。
如果我们支持斯宾塞关于义务教育带来不自然恶果的论调,我们会搜集到哪些证据呢?(不要误会,我其实是千千万万受益于义务教育的童鞋之一)
社会就像一个金字塔,有顶层精英,也自然有底层大众。所谓各花入各眼,他们的阅读趣味自然也是不同的。那个时候的精英们有大把的闲暇时间需要消磨,所以斯宾塞们擅长的就是这种杀时间的利器。如果你读过《傲慢与偏见》,就会发现文章词句处处是圆周。什么是圆周句呢?这是英语的一个典型语言风格。一个简单的意思往往会写上一大段,非要读到最后你才能发现重点,逻辑严丝合缝,非常周正。这样的文章读起来,可想而知,得多么需要耐心,能看完那么多字,又要多么专心,不然,一个长长的句子读到最后,一不小心,就忘了前面说了什么。
显然,为生计奔忙的大众们缺乏这样的耐心。以前他们不识字,但现在义务教育来了,他们也有阅读需求不是?于是,1896年,英国北岩勋爵创办了《每日邮报》,这是第一份面向大众的报纸,也充分体现了大众的阅读特点:
1. 英语表达:短平快的句式取代了较长圆周句,
2. 新闻:开始迎合大众的需求,从“国际社会的政治、经济的新动向”转向没品的”鸡毛蒜皮“。
此后,越来越多的报刊”降低品味”,北岩勋爵甚至专为女性读者开办了一份周报,《勿忘我》,开创了杂志配插图的先河。这彻底惹恼了精英们,在他们看来,插图是女性思维的表现,男人看多了会影响他们的理性思维,社会越来越女气,这怎么行?精英们决定反击。于是,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开始了一场对决。
精英文化的领军人物:弗里德里希·尼采
宣扬:“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
这句话出自尼采的《查拉斯图拉如是说》,尼采首先要表达的意思是:最高端的作品是作者用心血写就的,所以读者也要花心血去读,而不是报以消遣,玩味的态度。不然,社会思想会越来越堕落。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用心血阅读和写作,这是人人之间的本能不同。尼采还提出了两个标准
1. 深知读者的人,不会再给读者写作;
2. 读者应该是“伟大高强”的。
好嘛,按照这个标准,这个社会读者就少了九成以上,就变成了大多数的文盲和少量图书的社会。这,正是尼采认为健全的社会。
大众文化的旗手:安迪·沃霍尔
宣言:商业是最好的艺术
沃霍尔创作了许多不朽名作,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他创作的一幅画《100个金宝汤罐头》,罐头们在精英眼里,代表了最呆板无生气的大众,而在这副画里,100个罐头紧凑排列,把“毫无个性”、“按部就班”充分强调出来;丝网印刷,这又是典型的机械复制手段,违反自然。但就是这样的作品,居然在艺术市场拍出了天价,这是精英们怎么也理解不了的。
时代毕竟不同了,大众文化势不可挡。精英们会怎么选择呢,他们选择了坚守阵地,划清界限,坚决不同流合污。所以,当你阅读20世纪的现代文学作品时,就会发现,很多作品晦涩难读,这就是作者刻意提高门槛的结果。
斯宾塞这时如果在天有灵,会不会说,看看,社会进化就是应该精英们自上而下的带动,政府非要搞义务教育,这么一来,全反了,多么糟糕!
究竟社会会不会像他所想的那样,越来越堕落呢?这个问题现在暂时按下不表。让我们来思考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教育似乎就是一种很不自然的事务。那么我们为什么需要教育呢?如果我们来问斯宾塞。他会说。就像一颗橡子丢在地上,自然就会长成橡树。小孩子会顺应天性,自发自动地成长进化。但是社会变化太快了,而人的进化是缓慢的,有点跟不上社会的变化。人类在原始社会积累进化而成的各种特质,显然是不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的,所以需要教育进行适应。但是斯宾塞也说了,这种教育也是一种自发而形成的,并不是很难,不需要去干预,终究一切都会好的,一切的不完美都会消失,一切不道德都会消失。这是基于拉马克的进化论推理而来,生物总是由低级到高级进化嘛。
我们从斯宾赛的视角,看到了义务教育实行以来的社会变迁。下周,我们会找到另一个人物,狄更斯,看看他眼中的世界又是怎样的。我们会谈谈维多利亚时代最具影响力的一部劝善小说,查尔斯•狄更斯的名著《圣诞欢歌》,还有它的续集《古教堂的钟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