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早先少年时,大家诚诚恳恳,说一句,是一句。清早上火车站,长街黑暗无行人,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从前的锁也好看,钥匙精美有样子,你锁了,人家就懂了。”
木心的《从前慢》是现代人心中的奢侈。社会在发展,问题在改变,孩子的教育成了父母永难攻克的难关。怎么办?怎么办?暑假里的鸡飞狗跳惹人烦,剑拔弩张的亲子关系红了眼,还有更烦的手机和拿起工作陪不了娃,放下工作养不起娃的焦虑,抑郁,恐惧。我们脚步匆匆,步履蹒跚,看不懂孩子也丢失了自己:孩子的学习,孩子的身体,孩子的情绪还有深恶痛绝的手机,痛苦,焦虑,恐惧,失眠,抑郁成了不可言说,又不得不说的话题。怎么帮助孩子?怎么治愈孩子?怎么全力托举?河南乐唐《少年有话说》里听听孩子们的心语,清官难断家务事中倾听智者的答惑解疑。
(一)手机
手机是高科技的产物,便捷的同时也是毒珠,父母的工具,孩子的玩具,恨得咬牙切齿,却又不离不弃。听听一个十几岁孩子痛哭流涕的委屈:“妈妈一天到晚就知道让我学习,每天十分钟的手机都不让我玩。”
妈妈:“他曾经用我的手机打游戏,充值四五千元。我也是工薪家庭,挣钱不易,现在只有尽量不让他接触手机才能让他戒掉网瘾,好好学习。”
曾老师和蔼可亲的对孩子说:“孩子,你小小年纪拿父母的血汗钱游戏充值,这是你的不对,应该受到批评,得到禁止。那我问你,你为什么一直拿着手机玩游戏呀?”
孩子立马泪如雨下,哽咽着说:“爸爸,妈妈经常吵架,没人理我。”
曾老师问夫妻吵架的原因,妈妈说:“我老公很懒,回家啥也不干,吵他他还烦,甚至连家都不回了。”
曾老师在倾听中抽丝剥茧,梳理问题的关键:世界是一个圆,循环一圈又回到原点。孩子爱玩手机游戏的问题是孤独,缺少父母的陪伴和安全感,夫妻关系不和谐也在妻子的强硬和唠叨里边一一实现。
曾老师支招大全,对孩子:第一,做好你自己的事,不管父母如何都让自己快乐;第二,自己管理自己(男子汉大丈夫,和妈妈就玩手机的问题,说到做到。在养成自律的习惯,取得父母和大家的相信后可以商量延长时间);第三,读书,沉浸式阅读。闻鸡起舞,见书而读,前人的经验在指路,智慧在心中悄悄顿悟,最终化成自己的路,腹有诗书气自华中看见出路,情绪的框缚已解除,幸福就是精神的格局与富足。
妈妈的办法:第一,看清自己,定位能力,做自己该做的事。(学做一道好菜,花时间陪孩子,看书,培养自己的兴趣);第二,不要试图改变别人,因为改变自己是神,改变别人是神经病。(老公是自己挑的,孩子是自己生的,尊重,悦纳才能活出多彩的生活。)第三,灵活变通,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如果吵架不能改变关系,就改变自己的应对方式。情绪来的时候,多问自己要什么?少问自己为什么?问问自己做的和想要的一致吗?或者阿Q一下:他懒任他懒,老娘看不见,与我又何干?)第四,在孩子的手机问题上要去跟孩子达成共识,甚至可以写出书面协议,有奖有惩。但是在管理权问题上不能全面放松,不能以“信任”的名义下放管理权。教育是一次心与心的相遇,引领与启迪都在耳濡目染的日子,父母的托举在能力和认知,息息相关里看清自己,提升能力,拓宽思维和格局,在陪伴中完成相互滋养和共育。
(二)学习迁徙
传说河南考生竞争压力大,有条件的家长开始千方百计的让孩子走上候鸟迁徙的学习之路。一位去往北京的孩子提问:“老师,我感觉北京的孩子也很‘卷’,我的英语甚至有了跟不上的感觉。虽然我感觉还可以,只是父母一直在拿我的成绩在和别人比。这让我很焦虑。”
曾老师说:学习成绩=学习心态+学习方法。书本有知识,活着有意义,锻炼身体是生命的起始,观察花鸟虫鱼,感悟自然的秘密,实践出真知,经历是最美的日记,开阔视野,适度抽离,生活是无处不在的学习。父母的焦虑让他们自己解决去,你应该先关注你自己,照顾好你自己。
应对策略:一是调整心态,认清现实。离开熟悉的环境会有心灵的孤独,这是一个自我体验,提升的过程,扛过去你就赢了。你记着,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友谊的窗口会崩塌也会重建,你只是提前体验。二是从高处着眼,从低处着手。就像蚂蚁吃大象,要一点一点来。不要对自己有太高的期待,在宏大目标之下再制定一个个切实可行的小目标,甚至可以精确量化到每一天,每一点。不跟别人比,只跟自己比,给自己时间,用自律加实干来证明:不管在哪,我都行!
(三)我有一个爱讲道理的爸爸
养育是生命的引领与托举,精养和散养都是一种模式,用心感受,用爱滋养,尊重的同时悦纳彼此,爱的路上千万里,相信孩子,静待花开有期。一位女孩分享她的困惑和无语:“我有一个智慧的妈妈,我有一个事业成功的爸爸,每一次和爸爸唠唠学校的事他都会讲一堆大道理。这些道理妈妈都说过,我也知道,可他还是不停的讲。不听会让我显得不尊重父亲,听又违背我的心,我该怎么办?”
曾老师说:首先恭喜你有一个智慧的妈妈,有一个能干的爸爸。分享一下我的经验,我的父亲是老师,讲台上滔滔不绝,家庭中不爱说话,每一次我遇到困难的时候问他问题,他都一句话:“都行,你看着办吧!”从小到大,我都很苦恼他不能给我建议,不能为我指明方向。但是现在想来,如果他的建议过多会让我束手束脚,走不到现在。
干货支招:一是,感恩你遇到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我有一个感性的妈妈,理性的爸爸,这是多么美好的人生体验呀!)二是,偏听则暗,兼听则明。(世界在变,父母的道理也有局限,跟着感觉走,当然姜还是老的辣,该听的建议还是要听的。)三是,父母教,须敬听。(真不想听的时候就贡献出自己的耳朵和头,装装样子还是可以的。时过境迁后再适当跟他掰扯掰扯,相信他也是智慧的。)
(四)小棉袄的苦恼
父母是生命的起始,养与育具有同等的魅力,读书学习,修身养性中拓展认知,提升格局,耳濡目染的引领是润物细无声的悲喜,全情的陪伴就是托举的能力,兜底的勇气,生命的交响就是彼此滋养,共同成长。一个女生说:“我积极阳光,可是有时候却被妈妈的付能量拉低,很压抑,不知道该怎么给妈妈鼓励和支持?”
曾老师支招: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天使,你有自己的使命和天职。你妈很苦,那是她该走的路。相信你的命和你妈的命是不一样的,你妈的生命由她自己负责,你只是她生命的配角。舟子度人人自渡,你不是你妈的救世主。当你妈有负能量和坏情绪的时候,就给自己想象一个金钟罩,把自己罩起来,屏蔽她的声音,保护好自己。你是妈妈的榜样,人生飞短流长,自己给自己擦伤,治愈是拼尽全力的生长,过往成殇,专注当下的力量,明天自有上苍,诚心诚意的活过每一刻的绽放,脚印也芬芳。爱好你自己,做一个发光体,爱满自溢中给予你妈妈尽可能多的影响和支持。
(五)人生大事
人生大事在心里,孩子有孩子的思维和认知,代沟出现在不同的时代里,存住在每个孩子的童真里。一个孩子的哲思引来大人的围观和兴趣:“1、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2、怎么才能让自己不迷茫?3、怎么看待公平这个问题?”
曾老师说:“这就是现在的孩子!他的小脑袋瓜子里的东西连很多成年人都不知道,你还想对他指手画脚,教育引导,可能吗?孺子可教也!”
支持:1,人性本善还是本恶,这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从大的方面讲,超越对错,无善无恶,放下善恶立地成佛。从小的方面讲,任何事物都是一体两面,人心中也有两个我一个叫“自我”,一个叫“真我”。人心都是有利于自己的,当“自我”占据重心就是恶,“真我”占据重心就是善,在生活中尽量让“真我”常驻心中,当“自我”出现的时候也温柔的看着她,允许她,接纳她,她就会慢慢离开。
支持:2,让自己不迷茫的方法有很多,就简单的一个就是读书,特别是读历史书,名人传记等等。看别人的故事,悟自己的道理,走自己的步子,失败成功都是有迹可循的。再一个就是树立目标,坚定方向一路奔跑。方向不变,自律在前,超越自己就是每一天的惊艳。
支持:3,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公平可讲,一个办法就是,强大自己,提升能力,在善心善念中尽力做自己该做的事。
(六)我恨我妈妈,我不想看到她的脸
父母是生命的起始,以爱的名义满足自己的私欲就是可耻。问这个问题的十六岁孩子此时此刻正瘸着腿孤身一人在东京学习。妈妈痛哭流涕的诉说种种过往经历,痛与悔在泪水中诠释,喃喃呓语:“我的孩子是没有童年的。我是一名老师,为什么我帮了那么多孩子,却帮助不了自己的孩子?”
曾老师讲了“张一得和爸爸张岳”的故事,希望给“育儿成功”的爸妈敲一个警钟,也希望这位妈妈退出孩子的生活,把孩子的生活交还给孩子。把孩子做自己的权利交给他,相信他会有不一样的自己和天地。爱是生命的缘起,焦虑恐惧都是自心的私欲,放下期待活出自己,教育就是无声无息的托举,虚虚实实,刚柔并济,弱下来,也是成全生命的契机,种下种子,浇水施肥,静待花开有期。
干货支招:给孩子写一封信,向孩子道歉,告诉孩子:你是第一次做孩子,我也是第一次做妈妈,我以前的思维和认知造成了以前的行为模式。通过学习,我知道那是不对的,今天我把你的生命交付给你,不需要你为了我的面子努力学习,不需要你为了我的愿望强迫自己。希望你照顾好自己,更希望你做好你自己就足矣。
孩子的问题千奇百怪却又很现实,社会方方面面的问题都在叠加累积。二胎宝贝问:“为什么我一不听话哥哥就揍我?”刚入学的孩子问:“可不可以给老师说不布置作业?”……
突然想起来曾经有一次我们的《智慧父母读书会》结束后女儿对我说的一句话:“妈,你们就是一群焦虑的父母在一起商量着怎么对付孩子,啥时候让我参加一次,你们听听孩子的心里话就没有问题了。”细想不无道理。学习,成绩,升学考试,让我们屏蔽了太多美好的东西。河南乐唐《少年有话说》给了孩子和家长一次畅所欲言的契机,智慧的曾老师给了孩子方向的引领和给予。听听孩子的心声吧,那才是花儿需要的阳光和雨滴。
亲们,扪心自问:你有多久没有陪孩子好好吃一顿饭了?你有多久没有陪孩子出去疯跑一阵了?你有多久没有和孩子一起听风淋雨,闻花香了?把纪伯伦的《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送给大家,一起静听花开的声音。
《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
作者:纪·哈·纪伯伦
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藉助你来到这个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旁,却並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
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
属于你做梦也无法达到的明天
你可以拼尽全力
变得像他们一样
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
因为生命不会后退
也不在过去停留
你是弓,儿女是从你那里射出的箭
弓箭手望著未来之路上的箭靶
他用尽力气将你拉开,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远
怀著快乐的心情
在弓箭手的手中弯曲吧
因为他爱一路飞翔的箭
也爱无比稳定的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