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小学一般都是在村庄旁边,三五个村庄共用一所小学,初中也仅仅是离家几里地的镇上。所以老师也大都是居住在附近的有文化的村民。有可能是班里某一个同学的表舅,另一个同学的堂叔,或者是某人的二姑父。老师即是三尺讲台上的传道授业者,也还是家里二亩地的主要劳动力。所谓的家访,不存在的,老师没空,家长更忙。
如果家长和老师有什么交集的话,在我们老家,小时候有一种形式叫,管老师饭,老师会轮流去班里每个同学家吃一顿中午饭。我不知道这个习俗是因何人而定,但是,这却是我童年印象中仅次于春节和中秋节的一顿非常隆重的午饭。
我会在那一天早早的跑回家,把院子打扫干净,老师来了以后,把老师请到炕上坐定,我是不敢坐的,站在炕前,干一些端菜盛饭的活,饭桌上,都是过年过节才会吃到的菜。看着父母和老师在饭桌上一边吃饭一边谈话,心里那种即忐忑又高兴的心情,很难用语言表达。这也许是我们童年时候,老师和家长沟通的最有效的方式了吧。
等到自己做了母亲,社会已经飞速的进入到了信息时代。短信,QQ,微信,电子邮箱,家长会,父母大讲堂等各种亲子活动,乱花渐入迷人眼,家长们深陷其中却日见焦虑浮躁。
各类奇葩事件不时见诸报端,诸如,我孩子的父亲是某某市长的高调市长夫人,我家孩子的三姑五舅都在政府及教育部门任职的张杨老妈,吐槽老师太严格,埋怨老师太放松,等等五花八门不一而足。
孔子曰:天地君亲师,所表达的应该是,要以待父母之心对待老师。即使做不到,退而求其次,以坦城之心对待可否?
儿子上小学的时候,她的语文老师找到我,说,如果有时间来给孩子们上一堂亲子阅读课吧。我说好,就这样,每周一堂阅读课坚持了两年。后来语文老师调走了,又换了新的语文老师,前几天语文老师又找我,说,迪妈,咱们搞个读史活动,怎么样?我选了几本《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给你带回去,你瞧瞧,请你站在家长的角度,为我们推荐一下。我说好,很快我们选好了适合孩子阅读的书目,随之商量好细节,"心中有沟壑,眼里有江山"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读史活动就开始了。
教育子女是每个父母的头等大事,各种艰辛,冷暖自知。父母和老师都是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领路人。我认为,父母和老师应该做最好的朋友,和朋友一样相处沟通,把这种轻松的相处模式展示给孩子们,应该是非常棒的言传身教的典范。
我和我们家孩子老师聊天的内容就很泛泛,除了聊孩子在校的表现,我们还会聊家长里短,服装搭配,口红的色号跟肤色配不配,打击熊孩子的绝招。甚至会吐槽婆婆的苛刻,老公的懒。我们孩子就是在这种融洽和谐的气氛中,心平气和的慢慢长大了。
社会赋予老师这个职业太多的光环和责任,其实老师也是普通人,他们也是有家,有孩子,有婆媳矛盾,有房贷,车贷,有生活压力。他们即要照顾好家庭,还要努力教好自己班的娃。他们和我们的区别,仅仅是心中那圣洁的教育情怀而已。
所以,如果想和老师有良好的沟通,如果你想让自己的孩子淡定从容的成长,试着和老师做朋友吧。老师会陪每个孩子走一程,而父母要陪孩子走一路,唯有风雨同舟,相互扶持,才能走好每一步。教子,我们永远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