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世史家常用“五胡十六国”概括北朝的历史。在“十六国”之中,号称“凉”国的共有五个,分别是“前凉、后凉、南凉、西凉、北凉”,将近占十六国的三分之一,由此而知,“凉”政权在当时是多么活跃。更值得后人记忆的是,其一个“凉”政权还孕育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时代——唐王朝开国皇帝。
“前凉”,西晋之前,凉州一直由汉人大姓张氏掌控。到张轨时,西晋朝封其为凉州刺史。八王之乱,西晋灭亡。在张轨的大儿子张寔手里,世袭仍然据守凉州,开始割据,但仍继续尊西晋为正统。 到其小儿子张茂手里,开始独立。张茂的侄子,张骏世袭掌权后,开始自称凉王,建都姑臧城(今甘肃武威),以所在地凉州为国号“凉”,史称“前凉”。在张骏、张重华父子统治时期,“前凉”达到极盛,统治范围包括甘肃、宁夏西部以及新疆大部,史载其疆域“南逾河、湟,东至秦、陇,西包葱岭,北暨居延”。政权前后存在76年,被氐族人苻坚灭亡。
“后凉”,由氐族贵族吕光建立的政权。其国号以地处凉州为名。苻坚虽然消灭了“前凉”,但在淝水兵败之后,其建立的前秦政权瓦解。吕光当时据有姑臧城,自立为王,建立大凉政权,史称“后凉”。统治范围包括甘肃西部和宁夏、青海、新疆一部分。由于吕光死后,其两个儿子加上一个侄子为争权,相互残杀,国势益衰,又被后秦、南凉、北凉三国围攻,后投降后秦而亡。其政权存活18年。
“南凉”,属鲜卑人建立的政权。开国皇帝为秃发乌孤,都城在乐都。全盛时期,其控制今甘肃西部和宁夏一部。历三主,共十八年。 秃发即“拓跋”的异译。东汉曹魏时期,拓跋氏的一支由酋长统率,从塞北迁到河西凉州,被称为河西鲜卑。在此居住约两个世纪,部众渐盛,务农桑,修邻好,境内安定。到秃发乌孤时期,以廉川堡(今青海民和西北)为中心,势力不断发展,刚开始依附吕光的“后凉”政权,后来趁吕氏政权的没落,建都立国。最终被鲜卑另一个政权“西秦”偷袭灭亡,立国十七年。
“北凉”,由匈奴分支卢水胡族的首领沮渠蒙逊所建立。(另有一种看法认为建立者为段业,此说是以蒙逊堂兄沮渠男成拥立段业称凉州牧,并改元神玺为立国之始)。段业,本是“后凉”吕光的尚书。吕光因匈奴人不服统治,经常反叛,便派段业去征服治理。段业到地方后,因与朝中权臣不和,加上沮渠部(匈奴的一支,其先祖世为匈奴左沮渠王,他们以部落为姓。东汉时,因初居卢水(今青海西宁)一带,又称卢水胡)的推崇,背叛吕氏政权而独立。但不久被沮渠蒙逊所取代。“北凉”最先建都于张掖,后迁都武威。最强盛的时候控制今甘肃西部、宁夏、新疆、青海的一部分,是河西一带最强大的势力。政权存活63年,最终在北魏大军和柔然政权夹击中而亡。
“西凉”,由西凉公李歆创建。相传是李歆是西汉大将军李广的后裔。李歆的父亲李暠曾是匈奴人建立的“北凉”政权的敦煌太守。后来自称“西凉公”,开始摆脱“北凉”政权统治,并兼并沙州、秦州、凉州等地,把中心选定在酒泉。李歆继位后,开始自立“西凉”王朝,但对外仍然自称“凉公”,并向东晋称臣。疆域在今中国甘肃西部及新疆部分。李歆在“北凉”讨伐征战中被杀后,其弟敦煌太守李恂在敦煌嗣位。但在第二年,北凉军围困敦煌,李恂战败,乞降不成后自杀。西凉因此亡于北凉。立国历三主,共22年。
这里要着重介绍的是,“西凉”灭亡后,李恂的儿子李重耳准备逃亡东晋,但由于路途遥远地又艰难不通,只好投奔了北魏。李重耳的第五代便是唐王朝的开国皇帝李渊。这段史实,并不是我杜撰的。唐玄宗李隆基在天宝二年(753年)追封李暠为兴圣皇帝。那么,李暠是唐朝皇室的先祖就不在话下了。
这就是在河西走廊一带曾先后产生的五个凉政权,史家分别用“前、后、南、北、西”加以区别。实际上,它们都叫“凉”国,统治与控制的疆域也几乎是重叠的,只是在时间上有先后,政权的主人不同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