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庆老师第四讲课程,主要是针对一线老师们“上课、说课、试课”方面进行了归类答疑,这可不是简简单单地你问我答,它是老师倾注真诚,奉献给大家的专业知识和人生经验汇成的独家秘籍。
首先,祖庆老师针对“异地上课,如果在课前感觉到学生紧张,不太爱表现,怎么调动?”的问题,进行了如下点拨:重视课前五分钟谈话,话题与课要适度相关(草蛇灰线 ,巧埋伏笔),让学生笑起来、动起来,但不能超过5分钟。
对学生的心理了如指掌,应对的策略和时间都恰当好处,这不但是专业与心理学知识相融合的结果,更是祖庆老师博学、严谨的充分体现。
如何调动学生积极性?——在学生紧张、慢热时,老师要淡定;适度降低要求增加小组合作的机会;多表扬多鼓励,让后进孩子享受到成功的快乐,让课堂成为明星的梦工厂,成为学生体验成功的舞台,让老师成为帮助孩子成功的人。
针对“学生的回答出现了与课文原旨不同甚至在价值取向上截然不同的情况,突发状况,教师如何处理?”祖庆老师先支了招儿——淡定不惊慌,也不回避问题。可以通过“追问—讨论—提炼—存疑”来应对临时生成的问题,但这种生成的本领要靠多看名师的课习得。课堂因课堂因生成而精彩。一帆风顺的课,不是好课。
之后分享了自己教学《神奇飞书》《忠犬八公》时运用智慧应对节外生枝情况的,告诉我们心态要好,上课是为了展示完美,要服务于学生。生活是无常的,课堂也是无常的,一切意外都正常。哪怕真的上失败了,又会怎样呢?这样的底气和心态,就可以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这是何等的心态和境界!祖庆老师用现身说法让我们明白:一个优秀老师首先是个具有优秀品质和素养的人。首先是他真诚地帮助孩子成功,尊重、爱护学生;在突发事件来临时,淡定、积极想办法应对,这是积极心态的体现;总能够在最短的时间里,时而借助灵感,时而借助经验来解决掉问题,充分体现了老师的智慧、博学。祖庆老师分明在用他的人生态度和亲身经验引导着我们成为这样的优秀老师!
在回答“怎样说课才能获得好的效果?”这一类问题时,祖庆老师更是无偿奉献了自己的“独家武功秘籍”!从“说课的准备、四大板块的操作、时间配比、设计特点、注意事项 ”等角度,老师进行了全方位指导和提示。告诉我们此环节主要考察老师自身的积累和底蕴。“准备不同文体的课文”的建议,把控了全局,对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时间和内容的不同安排不仅指导了专业,还考虑了其他因素,足以窥见老师是考虑问题全面而做事细致的人。从对“着装、行礼、时间、眼神”的提示中,老师的细腻与优秀显露无疑;从专业知识+人生经验的传授中,我感受着老师对弟子们的真诚与无私。
祖庆老师说:“教师的对话风格,就是他的教学风格。”窦桂梅激情,薛法根智慧 ,支玉恒洒脱 王崧舟诗意,贾志敏严谨,对话风格非常重要。祖庆老师的对话风格是什么?《穷人》中是饱含深情的,《詹天佑》中是创新的,《一个印象深刻的人》中是幽默的,《神奇飞书》中是诗意的,《金钱的魔力》中是顽皮的,《祖父的园子》中是无拘无束的.......
老师熟练地运用着追问、归谬、提炼、激赏和等待的方法,成为了百变祖庆,成为了独一无二的“创意”老师,而这“创意”的背后分明藏着学习、积累和智慧。
在回应不同类型课的上法时,祖庆老师给出了建议:比赛课要尽量兼顾守正与出新;家常公开课可以适度任性;小范围研讨课可以自己做主,但不要面面俱到, 要让学生学得充分。老师在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人生经验教我们怎样见机行事、少走弯路、少吃亏,这分明是对孩子的叮嘱,分明是对弟子们无私的爱!老师鼓励我们在学习名师的路上“学、仿、创”,最终实现“唯一的自己”,这又是对我们多么殷切的希望和激励!
在谈到教学反思时,祖庆老师希望我们的反思能够服务于教学,上过的课要认真反思后再上一遍、及时记录、改造心智模式,学习+反思+实践=成长。如此准确地指出大多数老师问题之所在,这么到位地给出对策,好比名医诊病,瞬间切中病灶,药到病除。
教学反思这个点最触动我。我也曾如老师说的:期末时才在教案底下补写几句,反思成了完成任务。如今自认为课后反思写得及时又用心,但听到老师提出的要求是:“反思越详细越好,详细到场景、细节、课堂对话越具体越好”时,仍是倒吸了一口凉气,原来反思要如此地细致与彻底,不但要回访细节和场景,还要反反复复地追问究竟为什么成功、为什么失败,从中获得什么教训,可以迁移什么样的经验,这样才可能让自己的下一堂课的进步真实发生。听到这里,我不由得深深折服于老师的犀利与专业。
祖庆老师还告诉我们,要养成反思的习惯,经常凝视自己的课堂,多读文学作品,提高表达能力。多听名人演讲,学习表达的技巧。公开课上的技术都是可以学会的,但课背后的“道”是学不会的,形而上的东西(对儿童的理解、对语文的理解),也许就在阅读、磨课、观摩课中。也许普通老师与名师的差距就在于有没有个“道”吧!从老师的“道”中,我看到了他对学生的尊重、对语文学科的敬畏!
向祖庆老师学习,不但要学习语文的技术,还要学习藏于其后的“道”;不但要学习他的专业技能,还应学习他的人生经验和态度。这样,我们才会找到合适自己的领域,遇到最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