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孩子道歉,给他一份勇气面对自己
父母在管教孩子时,有时会因情绪失控小题大做,有时也会因为不能完全了解事情的经过而错怪孩子。错怪孩子的事情发生后,父母心理会难过、懊恼,但是要想当面向孩子道歉似乎是件不容易的事,明明想说:“爸爸错了,对不起。”可是这句话在嘴边转了转还是咽下去。事实上,父母在为自己的不理智行为向孩子及时道歉,这个过程能让孩子明白犯错误时,从哪里跌倒就要从哪里爬起来,并立刻改正错误。承认错误很难,但却是一件正确的事。父母敢于说“我错了,对不起”,这并不是在向孩子示弱,反而表明自己是一个敢于面对错误的强者。
父母向孩子道歉,会拉近与孩子的距离,产生一种亲密感。这种亲密感是孩子深切的心理需求。在父母因自己的情绪失控迁怒于孩子时,或者是因为不明原因错怪了孩子时,无论是爸爸还是妈妈,都 要面对一脸委屈的孩子弯下腰来,说一句“对不起,我不该用这样的方式对待你。”这时孩子脸上的肌肉放松了,他含着眼泪却绽放了笑容。这样一来,孩子就明白爸爸妈妈是疼爱自己的,自己也不是一个令爸爸妈妈头疼的坏孩子。(055)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礼貌待人,但如果一味要求他们尊重自己,却不表示对他们的尊重,就会在他们的心里播种下不认错、不讲礼貌的种子。所以父母要在需要道歉的时候表达自己的歉意,这是对孩子的尊重,最终他们在做错事时也会主动道歉。如果父母和孩子之间相互爱护和尊重,孩子在自己做错了一件事之后才会更愿意像父母那样去表达他们的歉意。(056)
父母真诚的有原则的道歉,会让孩子深切地体会:人都会犯错,重要的是要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同时,以孩子的心里萌生这样的理念:在生活中不必扮演永不犯错的完人,而是要做一个有勇气面对自己的人。
家庭关系紧张,父母专制,不尊重孩子的人格,不讲民主等因素直接影响孩子的学习与人生。——爱德华(057)
感悟:《知返(三)》
同办公室的人聊起孩子最近怎么样时,我回到:以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有多嚣张,现在就有多卑微。
每天下午第四节都要请假,风风火火的去接了孩子回学校,再继续工作;一个半小时的时间,眼瞅着一分一秒的过去,可她说我想先玩一会儿,这个一会儿大多时候是一个半小时,可我还得憋着不能发作,不但得憋着还得堆着假笑,好吧,那你玩一会儿吧。可心里已憋出了内伤,你这倒是给个点呀,玩到啥时候?
晚上回家小心翼翼的商议着好歹把书面作业写完,打卡作业就别提了,读书、练字更是别提,最多延续了睡前故事,还得是我讲。这到是达成了一项意愿:那就是每天九点可以上床睡觉了。读完睡前故事,我们躺在床上的事情就是聊天。事件的内涵一点点浮出水面:一天她告诉我“妈妈,我不愿意去上学,因为我不但不用写作业,还不用挨训。我去上学写作业,还得挨训,所以我不想去。”想起每个写作业的夜晚,为了让她多读一点书,多练一会儿字,吃完饭就催促她快点写,快点写。稍微有点拖拉就一顿臭骂,写作业时稍微磨蹭一会儿,也是一顿臭骂,遇到情绪急躁的时候还会来上一巴掌或踹上一脚,虽是偶尔为之,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二宝,还是迷茫了。我为什么要写作业?我为什么那么辛苦的写作业还得挨打挨骂?爸爸妈妈是不是不爱我了。所以那一阶段睡前她常问一句话是“妈妈你爱我吗?”而更致命的一点是,她稍微据理力争,想为自己争取点利益时,如“我为什么要写作业?我为什么要听你的?为什么你让我干什么我就得干什么?为什么不能你听我的?”都被我一句“你吃我的穿我的,就得听我的。”更为致命的是,劳累了一天的我和她十点多上床时,她想倾诉一番解解压,已经是人困马乏的我已是累到了极致,又担心她明天起床起不来又得淘力,强制她闭嘴后酣然入梦,而累极了的小孩带着一肚子的情绪在翻来覆去中睡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