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产品让人们的交流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但也并非简单地加个摄像头,加个麦克风而已,有不少细节需要注意。
第一是眼神交流
我们是要看摄像头,还是看屏幕?
看摄像头的话,对方才感觉你是看着他的,而不是盯着上面或者下面的其他区域,但是这样一来我们自己就看不到对方的画面了。反之,看到对方的画面,但是对方却觉得你根本没有在看他,这就会对交流带来一定的影响。
解决方法其实也很简单,将摄像头放在屏幕上方某一个高度。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现在很多的设备都是这样做的,因为这样眼神交流最自然。我们在考虑一些自拍,或者视频聊天的窗口的设计时,就尽可能保证摄像头的位置是在上方,禁止屏幕自动旋转。
第二是关于隐私方面
有人问你今晚有空吗,要不要一起吃个饭?相信不同的人问你会有不同的答案。如果你回绝了,然后又一不小心在社交网络上发布了今晚很无聊在家没事的内容,然后又不巧被那个人看到,我相信会挺尴尬的。
不过还是要根据产品的具体情况进行设计,朋友圈分组就是一个例子。
再举另外一个例子,在设计一个团队协作软件时,有一个功能可以自动安排出大家都可以开会的时间,当然,需要提前获取大家的时间安排。这时,应该询问用户什么时候空闲,而不是询问什么时候有事。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前者就是询问用户希望什么时候开会,而后者是直接将用户的所有空闲时间统计进去。
第三是信息确认
在现实中,我将方向盘给你,车子就归你控制了,我看到你将手放上去了,所以知道你接手了。但是在网络上,并没有什么实质的东西。像发信息通知,往往很难确保对方收到,即使对方回复说收到,你也很难确定他到底有没有仔细看,有没有记住。
所以反馈信息很重要,像邮件的回执。还有就是在一个分工合作的系统上,也是需要明确各个用户的任务,像一些文档的协作编辑。
第四是对环境的感知
你给对方发了一条信息,然后好久没回,最后对方解释说刚刚突然有点事走开了。你不能很好地感受对方现在的环境,也就不能很好地把握交流的内容和方式。
QQ有各种状态,忙碌中、请勿打扰、离开等,算是一个例子,还有在聊天时,可以看到用户的状态是“正在输入...”
讲得不是很详细,都是从大的角度上说。主要是提醒自己,要有个意识去关注这方面的东西。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