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中学语文名篇首句是这样写的: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为啥呢,心里有事呗!说实话,上完这篇课文,到现在还是弄不明白,作家心里到底为什么不宁静?高手水平高,高在不道破,让人“不明觉厉”。
“宁静”很难。古往今来,是君子,就得“一日三省吾身”;是“小人”,即使是算计,也得不露声色“手到擒来”。
大人物有大人物的“不宁静”,治国理政造福一方,时间都不是自己的,“白加黑五加二”,开各种各样的会议,想想事见见人,发发声出出镜,难得片刻宁静。
无论是“大老虎”还是“小苍蝇”,心里藏着事见不得光,表面上人五人六,暗地里胆战心惊,不知哪一天,到哪个地方做机械单调的事情,才能过比较“宁静”的生活......
做大企业的还是小商小贩,初创型的还是传统型的,得时刻想着提高用户体验,从别人口袋里掏钱,哪是那么容易的事儿?充电学习,市场销售,管理运营,招人用人,对上符合政策法规,对下质量过关、核算成本,该做的事情多了去了,每天折腾来折腾去的,“偷得浮生半日闲","偷"才能得半日"闲",情何以堪。
姐家房子建在路边,别人家是“万元户”那会,见姐老是拿一条小凳子,坐着看马路上来来回回的车辆,有点像晚上睡不着“数羊”,一只羊两只羊三只羊......看起来挺“宁静”的样子,实际上是心潮汹涌,“颇不宁静”地为稻粱谋。老百姓心里想的事儿也不少。
家长和学生也不"宁静"。一个英语单词拼读不准确,老师在群里说,要多听几遍多读几遍,家长就按捺不住了,学生就不得安宁,直到准确为止。
那天老师让学生用毛笔写几个字:宁静致远,说是要裱起来挂在教室里。
“宁静致远”语出《淮南子:主术训》:人主之居也,如日月之明也。天下之所同侧目而视,侧耳而听,延颈举踵而望也。是故非澹泊(同:淡泊)无以明德,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宽大无以兼覆,非慈厚无以怀众,非平正无以制断。
宁静致远,老师的意思是要求平稳心态,保持专注,不为杂念所动,而不是让学生个个“静”得像榆木疙瘩、呆若木鸡。
宁静尚且如此,致远更谈容易。“致远”是“中国梦”、“个体梦”,那是“诗和远方”。专注地做一件事,不见得就能“致远”,就像打游戏“王者荣耀”,要过的关实在太多,还要吸取各种教训,贴上很多“银子”。
郑板桥写了一幅名闻天下的书法,叫“难得糊涂”。大事要明白,小事要糊涂。
什么是“大事”?
《墨竹图》
衙斋卧听潇潇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这首诗里说的大概就是郑板桥所说的大事。
什么是“小事”?
有一段关于清代文华殿大学士张英的故事,也有人把这故事按在郑板桥的身上。其实按在谁那里不要紧,在作诗人看来,都是“小事”:
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难得糊涂”?其实郑板桥心里明镜似的,明白得很呐!
“难得宁静”?还真是,不信你看看,天底下真正“宁静”的有几个?